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近十年来我国日本文论与美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缺憾

发布时间:2018-01-10 12:32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来我国日本文论与美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缺憾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学术史研究 学术评论 日本文学 日本文论 日本美学


【摘要】:进入21世纪1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深化,对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逐步展开,由此前的单篇文章发展到更为体系性、更有规模性的研究著作,一批优秀的著作陆续问世。但由于日本文论在中国译介滞后、研究难度大、研究基础薄弱、文化阻隔较大等种种原因,一些著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缺憾乃至错误。主要表现为原典研读缺失、范畴与关键词界定不准确乃至混乱、特征概括不到位、文论史与文学批评史撰写草率粗陋等问题。这在《"文"与日本的现代性》、《日本文论史要》和《现代日本文学批评史》等几部论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Japa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 the study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 and the previous single article has developed into more systematic and large - scale research works .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六十年”(项目号09&ZD071)的前期成果之一
【分类号】:I313.06
【正文快照】: 一、原典研读缺失,范畴界定与特征概括不准确研究文学理论及美学问题,范畴的理解与界定是基础和出发点,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尤其是中日古代文论与美学的研究及中日比较研究,难度很大,在研究的初创期,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以姜文清先生著《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全金;;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陈建华主编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2 陈众议;;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系列”总序[J];东吴学术;2011年02期

3 叶隽;;“日内瓦学派”研究的学术史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4期

4 李秀卿;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5 王婷;;从《源氏物语》看中日文学[J];考试周刊;2010年36期

6 肖珊;;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5期

7 李芒;;日本文学争鸣概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05期

8 韬光;日本文学史概述(七)[J];日语知识;2004年07期

9 李秀卿;;芥川龙之介的古典中国情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10 吴思佳;;论村上春树的日本关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桑凤平;俞海萌;;试论中日古典怪诞小说的“同途殊归”——《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人物形象对比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林韶南;;浅谈日本古代文学各期的特点及流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明杰;;《古今和歌集》中的恋歌[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5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黄丹蓉;;浅谈中日古典文学诗歌中“蝉”的意象——从《新撰万叶集》上卷入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先科;;试析《默市》中对“私”的超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江健三郎/文 涂晓华/译;日本文学能成为世界文学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叶渭渠;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N];北京日报;2003年

3 竺家荣;爱与性的执著探索[N];文艺报;2010年

4 戴铮;一掷两千万:日本文学新人奖开始烧钱[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 考题分析项目组(专题分析项目组成员:郭亚军、王玉芳、朱肖莉、史静、费明冰);近年日本文学引进版图书市场简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熊辉;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N];文艺报;2009年

7 金莹;日本第137届芥川、直木奖揭晓[N];文学报;2007年

8 王晓平;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宗失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悠扬;Who is 陈舜臣?[N];深圳商报;2010年

10 谢迪南邋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总编辑 赵武平 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陈明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董炳月 尤勇;日本文学在中国30年传播历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3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张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东军;本诗学之“幽玄”理论与中国文论[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关冰冰;日本近代文学的性质及成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金霞;试论日本文学翻译中“注释”与“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2 刘翌;论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2年

3 刘海萌;世事浮沉中的惊艳[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莉红;论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萌;日本文学对晚清文坛革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韩玲玲;20世纪初日本社会的缩影[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肖霞;论《细雪》的叙事手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刘春波;试论川端康成掌上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雪妮;日本文学中的“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景荣;论“第三新人”小岛信夫及其特质[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5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5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a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