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顿悟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8-01-10 19:06

  本文关键词: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斯蒂芬顿悟的内涵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顿悟


【摘要】:顿悟是成长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鲜明特色。《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成功的运用了类似散文体的写作风格,对主人公意识的展现、对性的描写、对宗教的批评以及对整个民族性的批判使这部小说有了更多的内涵。然而,这部成长小说的独特之处更在于乔伊斯将顿悟这一宗教用语成功的移植到文学作品中,极大丰富了顿悟的内涵。顿悟是这部小说一个鲜明的特色,,也是理解这部小说的重要因素。理解斯蒂芬顿悟的内涵是解读顿悟的关键因素。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记录了主人中斯蒂芬从咿呀学语到独立思考的成长历程,其间夹杂着主人公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思考,顿悟就是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斯蒂芬从压抑的环境中逐渐走出来,决心投身艺术创作,摆脱掉一切桎梏,无论这种桎梏是来自社会、宗教还是自己的家庭。主人公的顿悟出现在该小说第四章的结尾部分,该处的顿悟意味着斯蒂芬灵魂的觉醒,预示着斯蒂芬即将离开祖国,投身文学创作。斯蒂芬的顿悟的内涵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引起顿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以及顿悟的实质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虽然主人公的顿悟出现在小说第四章结尾,但是此前有一个很长的累积阶段,这一缓慢的累积阶段对理解顿悟的内外诱因及其实质非常重要,不可忽略。内外诱因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发挥作用,最终导致了顿悟的发生。 已有的学术研究对斯蒂芬顿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乔伊斯的写作手法上,也就是说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呈现顿悟,而不是顿悟本身及其内涵。笔者拟将重点放在顿悟本身,力求论述顿悟的内涵,希望能够为更细致的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提供另一个视角。
[Abstract]:Epiphany i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growing up novel "Portrait of a Young Artist". "A Portrait of a Young Artist" successfully uses the style of writing similar to the style of prose, show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tagonist, and describes sex. The criticism of religion and the criticism of the whole nationality make the novel have more connotations. The unique feature of this growth novel lies in Joyce's successful transplantation of epiphany, a religious term, into literary works, which great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epiphany. Epiphany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novel.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Stephen's epiphany is the key factor in interpreting the epiphany. The Portrait of a Young Artist records Stephen's growth from babbling to independent thinking in his master,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 thinks about himself and his external environment. Epiphany is an important node in growth. Stephen gradually emerged from the oppressive environment, determined to devote himself to artistic creation and get rid of all the shackles, whether it comes from society. Religion is still his family. The hero's epiphany appears at the end of the 4th chapter of the novel, where the epiphany signifies the awakening of Stephen's soul and the impending departure of Stephen from his homeland. The connotation of Stephen's epiphany i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thesis.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the epiphany and the essence of the epiphany are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Although the protagonist's epiphany appears at the end of Chapter 4th of the novel, there is a long cumulative stage before that. This slow accumulation sta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ducement and its essence of epiphany,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ducement gradually plays a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protagonist, and finally leads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epiphany. Most of the existing academic studies on Stephen's epiphany focus on Joyce's writing techniques, that is to say, focus on how the author presents an epiphany. Instead of the epiphany itself and its connotation, the author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epiphany itself and try t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piphany, hoping to provide another perspective for a mor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rtrait of a Young Artis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陶震华;《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郑超;;《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悲剧成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吴伟萍;;篇章中的状语主位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陈敏;;“偷”来的世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互文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秦丹丹;孙胜忠;;影像·信念·理性——从柏拉图的“洞喻”看《死者》中的众生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张娜;;布洛克-罗斯小说特点评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卞甜;;《达洛卫太太》与“天使”——析伍尔夫的性别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李慧;章小燕;;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解读现代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月亭;;乔伊斯与印象主义[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保良;;从《尤利西斯》的反英雄主题看都柏林人的伦理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梁钫;;The Author's Narrative Freedom i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9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绍杰;《名利场》叙事技巧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一南;《水泥花园》中孩子们的变态心理和悲剧性成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袁渊;《浪》:一部关于存在的“诗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恬;从《虹》和《恋爱中的女人》解读劳伦斯的小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沈婷;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6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6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e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