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

发布时间:2018-01-11 00:03

  本文关键词: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 出处:《外国语文》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殖民批评 生态批评 后殖民生态批评


【摘要】:作为当代学术理论和文化批评的两朵奇葩,后殖民批评和生态批评一直鲜有交集。新世纪后,后殖民批评出现了"生态转向",环境批评也出现了"后殖民转向",两种批评理论的整合和跨越发展成为全新课题。探究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间存在的坚冰壁垒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破解融合,新世纪以来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为本学说的理论构建和批评实践提供借鉴。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 after the new century , the post - colonial criticism appeared " ecological turning " and " post - colonial steering " appeared in the post - colonial criticism .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ritical theories became a brand - new subject .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ost - colonial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have been explored ,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practice of the theory .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重点项目“后殖民动物批评理论研究”(NR20120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动物研究视阈下的英国文学”(1012-56YAH11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11&ZD137)子课题“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文艺批评理论作为上层建筑,其产生和衍变依赖于社会环境这一经济基础的发展诉求。全球化语境下,一种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往往借鉴其他批评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观点,呈现出鲜明的杂糅性、跨学科性和整合性。作为20世纪三个重要文艺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生态批评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波;;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述评[J];文教资料;2007年31期

2 李今;;晚清语境中汉译鲁滨孙的文化改写与抵抗——鲁滨孙汉译系列研究之一[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3 朱立立;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1期

4 吴媛媛;;后殖民中的女性视角——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7期

5 吴迪龙;罗鑫;;后殖民,还是反殖民?——《黑暗的心》的后殖民批评解读探讨[J];译林;2007年04期

6 徐贲;;萨伊德、《东方主义》和后殖民批评[J];书城;2003年11期

7 生安锋;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8 李大恒,苏鑫;一种症候·一类批评·一点启示——析阿切比对康拉德的后殖民批评[J];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许晓琴;;东方·东方学·东方主义——赛义德后殖民批评与东方学批判[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10 胥维维;;论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描写的后殖民化家庭暴力[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张毅;梅佳·姆旺吉与他的城市三部曲[N];文艺报;2006年

4 卿小明;战争·独立·自由[N];文艺报;2007年

5 陈瑞琳;“离而不散”的加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6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陈戎女;荷马史诗的今与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 向若萌;国外生态文学热潮风起云涌[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晋军;《祖先游戏》:一部关于中国的外国小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王树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巴别尔接受史:20世纪俄罗斯精英话语的裂变与重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姚晓鸣;从后殖民主义到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珏;挥之不去的殖民意识[D];南昌大学;2007年

2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冯亚坤;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看《接骨师之女》中的沉默主题[D];山东大学;2012年

4 梁雅玲;一位西方作家视阈中之中国[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燕琴;《藻海无边》主题的后殖民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楠;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库切之《耻》中文化认同危机[D];吉林大学;2012年

7 耿莹;《拯救溺水鱼》的后殖民解读[D];广西大学;2012年

8 赵学斌;伊阿努斯神的帝国话语[D];四川大学;2006年

9 熊英;伯纳德·马拉默德之《房客》中的文化霸权[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贾丽霞;土著人的边缘化[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7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7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