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与回忆——里尔克小说《马尔特手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析论
本文关键词:观看与回忆——里尔克小说《马尔特手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析论 出处:《外国文学》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尝试探讨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笔记体小说《马尔特手记》中主人公马尔特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马尔特在大城市中的经历,分析其在大城市中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和表现,并通过追溯童年经历,探讨回忆与现实经历的相互建构关系。小说中主人公试图通过写作来抵抗恐惧的努力失败后,转而寻求抽象的爱的力量,也可以看作是1900年前后世纪之交人们经历语言危机时,作者对于用爱和信仰来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性的思考。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dentity of Marte, the protagonist in the Austrian writer Rilke's note-taking novel "Marte's Notes", through his experience in a big city. It analyzes the emergence and expression of identity crisis in big cities, and traces its childhood experience. After trying to resist fear through writing, the protagonist turns to seek the power of abstract love. It can also be seen as the possibility of rebuilding spiritual homeland with love and faith when people experience language crisi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round 1900.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521.074
【正文快照】: 《马尔特手记》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Die Aufzeichnungen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在恩格尔(Man-fred Engel)编著的《里尔克手册》(RilkeHandbu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尼;谷裕;;《独腿旅行的人》与对赫塔·米勒小说的非政治性阐释[J];长江学术;2011年01期
2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以小说《跟着错误女神回家》和《辩护者的魔鬼》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3 金廷英;;失落的旅程——《失落》与身份认同[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4 高伟光;;泰华文学与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陈功继;;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刘英杰;马双;;极权主义支配下的身份缺失——试析《美丽新世界》中主要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7 胡婷;;《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李彦平;易丹丹;;《小黑人桑宝》的后殖民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尹锡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在印度的反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10 何云英;;在追寻中沉沦——从身份认同角度解读《美国牧歌》[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宜丹;;普宁:新世界里的孤岛君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身份认同:我们共同焦虑之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王安忆;低地的命运[N];东方早报;2011年
3 见习记者 孙海悦;世纪文景引进帕慕克集大成之作《黑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秋叶;亚美文学:以少数话语进入中心舞台[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王寅;小说家需要把自己放置到动荡的世界里[N];南方周末;2008年
6 聂华苓;序《中国印象》[N];天水日报;2005年
7 加文;故土 历史 呈现[N];文艺报;2010年
8 张炯;《美国情人》——对海外漂泊者境遇与命运的探索[N];文艺报;2006年
9 ;我们究竟是谁?[N];文汇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魏薇;鲍博们眼中的当下中国[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黄坚;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论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5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陈学芬;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D];河南大学;2013年
7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p鷓,
本文编号:1409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