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背后的族裔表征政治——解读汤亭亭小说《孙行者》的“身份扮演”书写
本文关键词:“面具”背后的族裔表征政治——解读汤亭亭小说《孙行者》的“身份扮演”书写 出处:《当代文坛》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汤亭亭 《孙行者》 身份扮演 表征政治 文化在场
【摘要】:表征是社会权力集团通过语言意指实践争夺意义的过程,涉及权力关系的运作,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政治内涵。由于社会权力的不平衡,强势权力集团占据着表征场域,掌控着表征话语,在文化实践中自命为表征代理人,而弱势群体则沦为被表征者,成为各种错误的、虚构性表征的对象。在汤亭亭小说《孙行者》中,以阿新为代表的美国亚/华裔以"身份扮演"为自我表征和反表征实践,抗击宰制性表征体系,为族群争夺表征场域,宣告族群文化的在场。
[Abstract]:Represent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social power groups struggle for meaning by means of language meaning, which involves the operation of power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contains rich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the imbalance of social power. The powerful power group occupies the representation field, controls the representation discourse, and in the cultural practice claims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 agent, while the weak group become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becomes a variety of mistakes. In Maxine Hong Kingston's novel "Sun walker", the Asian / Chinese Americans, represented by Asin, regard "identity playing" as their self-representation and counter-re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resist the system of dominating representation. Compete for ethnic groups to represent the field, declare the presence of ethnic cultur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项目编号:09CWW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美国华裔戏剧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YJA752030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表征”(representation)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概念将语言、意义、文化和权力相联系,其内涵相当丰富,不仅关涉人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意义的传递,还与文化实践中的意识形态、社会实践中的权力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围绕表征的讨论已将之作为文化和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红;陈爱敏;汤亭亭;蔡蓉;刘俊;;和平·沉默·叙述技巧——《第五和平书》创作谈[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2 许双如;;“他者”的面具政治——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3 王晓路;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J];南开学报;2005年04期
4 陈爱敏;;表征与反表征——兼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表征实践[J];外语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晓琪;;《孙行者》中“生民视角”的华裔身份建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3 傅美蓉;屈雅君;;社会性别、再现与女性的他者地位[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3期
4 王晓琪;;生民身份的追寻:《孙行者》中的华裔反抗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屈雅君;傅美蓉;;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表征——以妇女文化博物馆为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陈爱敏;;表征与反表征——兼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表征实践[J];外语研究;2008年06期
7 王富;;从语言表征危机到文化表征危机——兼论后殖民翻译表征观[J];思想战线;2009年06期
8 刘莎;;论权力差异下的“他者化表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两译本对比例证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小燕;;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百感神秘》和《所罗门之歌》[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一蕾;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3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栾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史晖;国外“苗图”收藏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8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广鹏;论汤亭亭小说中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叠合认同与建构策略[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周亚芬;拯救的悖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阿迪娜·亚克甫;北京维吾尔音乐人的演艺生活与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雪晗;论谭恩美小说中母亲的中国记忆[D];暨南大学;2012年
6 杨恩东;论人类学纪录片中的文化反思及其传播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晓路;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J];南开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华;;论汤亭亭《孙行者》中的语码转换[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黄芙蓉;贾雪瑞;;影像的压力——从《孙行者》看美国电影叙事与华裔身份构建[J];华文文学;2010年01期
3 胡亚敏;留恋·排斥·融合——论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方红;陈爱敏;汤亭亭;蔡蓉;刘俊;;和平·沉默·叙述技巧——《第五和平书》创作谈[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5 白丽;;汤亭亭作品研究在中国[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6 梁彩琳;时代新;;从《女勇士》看汤亭亭作品的后现代特征[J];作家;2010年16期
7 金烁锋;;文学与历史的交汇——解析《中国佬》的叙事策略[J];山花;2011年18期
8 刘亚龙;严谨和使命感笔调下的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汤亭亭文学作品的介绍与概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刘亚龙;汤亭亭——20世纪末美国华裔文学崛起的急先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03期
10 卫景宜;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小说的迁徙主题[J];外国文学;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际英;魏艳辉;;华裔作家的尴尬:试析“赵汤论战”的文类之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3 梁文霞;;《女勇士》: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窥见一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春;汤亭亭拒绝美国评论家的“文化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徐颖果;化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N];文艺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晋悦;汤亭亭:所有的老兵都痛恨战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刘建华;开创华裔和人类的未来[N];文艺报;2006年
5 徐颖果;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N];文艺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410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1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