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框架下对《白象似的群山》的重新解读
本文关键词: 个体认知 规约性认知 《白象似的群山》 道德倾向 出处:《外国语文》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领域的认知研究为文学作品的阐释拓展了新视角。在认知框架下重新解读海明威的经典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旨在揭示该作品并非道德主义倾向的小说,而是人们无法承受生活之重而理性地向现实妥协的无奈抉择。作者以偏离常规的叙事手段传达主题含义,体现其特定的个体认知方式。读者如果囿于规约性认知框架就会造成主题阐释的偏离或者误读。
[Abstract]:Cognitiv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have opened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Under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Hemingway's classic novel, the White Elephant Mountains, is reinterpreted in order to reveal that the novel is not a moral one. It is the helpless choice that people can not bear the weight of life and compromise to reality rationally. The author conveys the meaning of theme by deviat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narrative means. If the reader is confined to the conventional cognitive framework, it will lead to the deviation or misreading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文学领域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认知叙事学、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将文本世界引入到认知领域,关注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认知框架和认知机制。文学领域认知研究的发展开拓了文学阐释的新视角,同时也能从认知角度为文学作品解读主题深度、阐释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苏晓军;;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申丹;;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3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4 申丹;;文学与日常中的规约性认知与个体认知[J];外国语文;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童肖琼;;文体学分析在EFL语篇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程秀峰;;爱伦·坡作品后现代性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尹祥凤;罗凌云;詹声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陈玉洁;;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潘海军;;规约语境与审美变异——简评叶兆言抗战系列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明漫丹;;花非花——论施蛰存的《渔人何长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袁蓉;;19世纪美国哥特传统与爱伦·坡的《论厄舍屋的倒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杨丽荣;;“我”叙述者的他性——浅谈《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者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玲琴;张亮;;追寻禅意的人生和艺术的自由——评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小说《西摩:小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成艳;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芳;聚焦研究—多重叙事媒介中的聚焦呈现[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洁;论《赎罪》中的不可靠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申丹;;“整体细读”与经典短篇重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申丹;;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3 申丹;深层对表层的颠覆和反讽对象的置换——曼斯菲尔德《启示》之重新阐释[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4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继文;;空间方位与思维认知:《古今和歌集》的空间隐喻考察[J];外语研究;2010年03期
2 李慧;;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三种认知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3 康宁;陈镭;;《白象似的群山》与“冰山原则”[J];考试周刊;2007年41期
4 唐文俐,刘汉德;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人物对话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5 上官燕;海明威笔下之另类反英雄——评《白象似的群山》和《雨里的猫》中男性形象[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李静;;从《白象似的群山》中解读“冰山原则”[J];考试周刊;2010年40期
7 王景芳;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的写作特色[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王玉琴;;《白象似的群山》之“冰山原则”再阐释[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9 张英;;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解读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10 王智音;;用会话含意理论解读《白象似的群山》[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开红;;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评嘉莉的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埃米尔·阿夫拉莫夫·卡洛 (保加利亚);没有文学,我们无法在灾难尽头发现答案[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跨性别交际失误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洋;人性的剖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了;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苏鑫;论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旅行者维·苏·奈保尔[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丽君;从天堂到地狱[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孙雯玉;《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隐喻认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3年
7 付文平;从《曼斯菲尔德庄园》看简·奥斯丁的小说艺术[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凤琴;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意义构建[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罗爽;论劳伦斯小说创作中的救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4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6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