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
本文关键词: 易卜生 复象诗学 双重自审 元艺术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反复细读,可以发现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了一种独特的复象诗学。所谓"复象",意指易卜生晚期戏剧在审美形式上的独特创构和审美效果上的高妙境界:楼外有楼,景深无穷;象外有象,境界层深。易卜生晚期的每一部优秀剧作,都不只是创造了一个意象世界,而是在多数读者可以感知的整体性的意象-世界背后,还隐蕴着一个或多个整体性的意象世界。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既有艺术本体论上的根据,也跟易卜生晚期的"双重自审"——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密切相关。尤其是"双重自审",不仅使易卜生晚期戏剧呈现出复象景观,而且使之达到了"元艺术"的境界。易卜生晚期戏剧隐含的复象诗学,较之巴赫金提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隐含的复调诗学,更切近现代艺术的本体,对于现代艺术创作亦颇具启发意义。
[Abstract]:After careful reading, we can find that Ibsen's late drama implies a unique complex poetics. It refers to the unique creation of the aesthetic form of the late Ibsen drama and the high and wonderful realm of aesthetic effect: there is a building outside the building and the depth of field is infinite; Every excellent play of late Ibsen created not only a world of images, but an image of the whole world, which most readers could perceive. There is also one or more holonomic image world, and the reason for this situation, there are artistic ontological basis.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ouble self-examination" of the late Ibsen, the soul self-examination and the artistic self-examination, especially the "double self-examination",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late Ibsen drama present a complex landscape. And make it reach the realm of "meta-art". The polyphonic poetics implied by Ibsen's late drama is closer to the Noumenon of modern art than the polyphonic poetics proposed by Bakhtin and Dostoevsky's novels. It is also instructive for modern art cre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易卜生戏剧诗学研究”【项目批号:13CWW0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易卜生私密文献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1YJC752020】阶段性成果 武汉大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支持项目“现代戏剧影视诗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33.073
【正文快照】: 在当今国际易卜生学界,易卜生晚期戏剧愈来愈受重视,其所蕴涵的“深刻的诗学意图”①尤其引起学者们探讨的兴趣。如果说易卜生晚期戏剧代表了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其所隐含的最具独创性、现代性和影响力的诗学思想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易卜生晚期戏剧最独特、最有魅力的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本原理提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克努特;张国琳;;现代性之根源:易卜生戏剧面面观[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3 汪余礼;;《当我们死人醒来时》的复合结构与终极关注[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4 刘明厚;;博克曼:自由生存困境中的囚徒[J];戏剧艺术;2007年05期
5 马丁·艾思林;汪余礼;;易卜生与现代戏剧[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汪余礼;;《罗斯莫庄》:奔腾的白马与夜半的太阳——兼析该剧对戏剧艺术本质与潜能的探掘[J];艺术百家;2008年03期
7 汪余礼;;《海上夫人》:异体自剖与艺术家的自我镜像——兼论该剧所开创的新方向[J];艺苑;2011年06期
8 刘明厚;读易卜生的《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娟;刘冬梅;;从《驯悍记》和《玩偶之家》看妇女地位的转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钱浪;;易卜生戏剧中的家庭与孩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陈平;;对《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重新解读[J];长城;2011年02期
4 葛海燕;;试析《哈华萨号卧铺车厢》里的京剧元素[J];东岳论丛;2012年02期
5 孔维双;;美育:使人审美地生存——评杜卫《美育论》[J];大众文艺;2011年19期
6 林丽英;;于失落中永恒——《建筑师》与《沉钟》的比较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陈晓艳;张健伟;;公共空间座椅构成性设计[J];包装工程;2012年18期
8 祁志祥;;“美学”究竟是什么?——与王建疆等人商榷[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黄燕;郑进;;对理工科学生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段炜;;论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对鲁迅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李兵;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
3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冷嘉;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红;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岚;论易卜生后期象征剧中的“婚姻结”[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丹;从《布朗德》和《培尔·金特》看易卜生的矛盾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泽涛;象征主义戏剧艺术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以保;老子生命美学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旷玉妍;意象化的家族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大林;曹禺早期剧作的命运观念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7 刘涛;对20世纪中国萧伯纳研究的反思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年
8 陈晓飞;《娜拉》的中国改写(1914-1948)[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珊珊;曹禺早期戏剧与基督教文化[D];青岛大学;2007年
10 刘丹;中西狼形象的现代复魅[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阿斯特里德·萨瑟;女性的内疚情结[J];文艺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平;易卜生与王尔德[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2 王宁;易卜生研究的后现代视角:《野鸭》的个案分析[J];文艺研究;1999年02期
3 韩素梅;曹禺和易卜生戏剧结构的现代性体现[J];戏文;2002年04期
4 蒋亦凡;;易卜生年:民族主义VS世界主义[J];南风窗;2006年08期
5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易卜生研究——“绿色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6 鲁萌 ,墨哲兰;人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3期
7 王晓昀;易卜生的划时代贡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8 杨文红;娜拉怎样走进中国──《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出版前后[J];中外文化交流;1994年03期
9 刘立善;论森鸥外的长篇小说《青年》[J];日本研究;1997年02期
10 尹惠萍;妇女解放的宣言书──兼评娜拉与蘩漪[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杜鹃;;心灵深处不息的呼喊——19—20世纪欧美文学女主人公精神追求轨迹探寻[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易卜生笔下的黑暗依然存在[N];南方周末;2011年
2 清衣;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丁伟;易卜生的眼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李兵;易卜生和他的《培尔·金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李兵;《社会支柱》:易卜生剧作的转折点[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何成洲;易卜生:现代戏剧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何成洲;真正的艺术是多面的[N];文艺报;2006年
8 李兵;易卜生和他的《野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李兵;易卜生剧作《海上夫人》新解[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兵;《玩偶之家》新解[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丽英;奏响现代戏剧之序曲的美妙音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丁礼宁;论新时期国内导演对易卜生戏剧作品的现代性诠释[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3 刘婷婷;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命运:两位女主人翁《玩偶之家》中娜拉与《匹格梅利翁》中伊莉莎的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孙焱;海达·高布乐:黑暗中的舞者[D];河南大学;2008年
5 梁雪;现实主义戏剧形式的现代性变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侯s
本文编号:1470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7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