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架构下的现代重建—论《推销员这死》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发布时间:2018-01-30 06:24
本文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悲剧传统 现代重建 出处:《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从问世至今就在世界的各地舞台被不同演员所演绎,甚至被搬上了电视电影荧幕,受到了广大观众与读者的热烈欢迎与评议。它的艺术魅力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国别的限制,散发着持久的光芒,直至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深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剧首次进入中国就成为了中国话剧界和文学评论界议论最多的现代戏剧之一。中外评论界对该剧争论的焦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小人物作为了它的主人翁,这极大地违背了传统戏剧中主人翁非富即贵的特点,从而否定它的传统性或悲剧性。国内研究多是讨论该剧的现代主题以及现代写作技巧,割断了该剧与西方戏剧传统的应有联系。难道在该剧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彻底抛弃了西方悲剧传统了吗?答案显而易见。但凡伟大的戏剧作品都是在前人著作中汲取精华并且突破原有的理论的条框束缚,开拓创新的结果。此种普遍存在的厚今薄古的批评趋向,不便于我们全面理解该剧,因此细细考察该剧之传统型甚为必要。该剧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既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到易卜生等大家在戏剧理论以及创作实践方面的优良传统,保留了传统悲剧对戏剧情节、戏剧冲突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的一贯的精益求精精神,又紧扣时代脉搏,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获取创作灵感,广泛吸收时代哲学精髓、又加入全新表现手法从而成就了它的伟大性。它遵循了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情节的完整性与统一性的要求,在情节上有效设置了“突转”与“发现”,在人物创作方面保留了亚氏的“性格缺陷说”。也反映了另一个悲剧理论大师黑格尔关于悲剧矛盾、悲剧和解及永恒正义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在比较该剧与传统经典《俄狄浦斯王》与《李尔王》时,我们也能发现他们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它的传统架构。不仅如此,《推》在并非传统经典的再版与重温,它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勇敢的尝试与创新:小人物的悲剧、悲剧社会原因的探析、表现主义情节的重塑、象征主义的运用、存在主义的指引、现代心理学的反应等等。通过必要的例证,对比法与科学的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就是该剧实乃兼具传统与现代两性特点,是在传统戏剧的框架下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进行的重建。 本文的结构如下:在第一章会大体介绍该剧的剧情、创作背景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相关传统悲剧理论;第三章论述《推销员之死》在情节、人物、戏剧冲突等方面传统特征,继而比较《推》与《俄狄浦斯王》以及《李尔王》的相似点;第四章主要阐述该剧在人物、情节、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对传统的突破与发展并论证它的合理性,也包括了介绍该剧中所体现的存在主义哲学与现代心理学方面内容来叙述它的时代感。第五章则是总结全文,,点出本次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洪增流,张玉红;评《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J];外国文学;1999年06期
2 林有鸿;;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杜小红;意识流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陈爱华;;诗意栖居的渴求——《推销员之死》的生态批评解读[J];名作欣赏;2010年09期
5 蒋道超;史澎海;;人性的错位——论《推销员之死》中的异化主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郭妮;;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的存在主义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滕庆功;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J];戏剧文学;2005年09期
8 李一坤;孙莹;;浅论《推销员之死》的语言特色[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0期
9 王海涛;乔青水;刘佳君;;论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在《推销员之死》中的应用[J];作家;2010年14期
本文编号:1475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7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