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解构者: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
本文关键词: 美国非裔文学 美国文学 去中心化 差异性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将美国非裔文学置于美国文学语境之中,探讨了它与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认为: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促进了美国文学独立,美国非裔文学的差异性存在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去中心化、多样性和差异性融合。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美国非裔文学的学术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mainstream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hol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has promoted the independe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existence of the difference of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promotes the centralization,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academic value of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专栏(主持人:罗良功)本期“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专栏由3篇文章组成。罗良功教授的论文《中心的解构者: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将美国非裔文学置于美国文学语境之中加以考察,认为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促进了美国文学独立,美国非裔文学的差异性存在促进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梅;;论《宠儿》中的黑人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马慧;;人性的异化与救赎——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宗教特色主题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赵蔓芳;;福克纳的自然主义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傅婵妮;;文化创伤的言说与愈合——解读盖尔·琼斯的小说《科里基多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贾玉洁;;浅谈莉莉·巴特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唐志钦;;国内约翰·厄普代克研究评议及研究新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苏焕莉;;解读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中的死亡愿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魏琴;;对《典型的美国佬》中身份寻求的诠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9 郭敏;;《推销员之死》:一个小人物的性格悲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胡可清;;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超越——《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中的社会自我和私人自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杏利;;谁是真正的南方绅士——对思嘉丽三个丈夫和一个情人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3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5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欧翔英;西方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文桥;回归伊甸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倩;另一个“哈姆雷特”[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文博;汤亭亭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龚茂莉;绵延的生命线[D];云南大学;2010年
6 刘枫;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爱丽丝沃克的《紫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郭耀忠;兰斯顿·休斯诗歌主题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良;论鲍比·安·梅森对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反叛[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洁;《爱药》的后殖民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寇小丽;不屈的反抗,,无奈的结局[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欣;石坚;;差异重复与自我塑造:福克纳、沃尔夫、沃伦和泰特作品中的历史意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姜涛;多元性、多样化: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体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3 史蒂文·C·特雷西;;兰斯顿·休斯与布鲁士在美国文学中的兴起(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4 董鼎山;;美国文学界的一场大笔战[J];读书;1979年09期
5 谷启珍;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中的社会主义小说[J];求是学刊;1981年03期
6 刘小联 ,周燕 ,郭栖庆;美国文学教授在中国讲学[J];外国文学;1981年04期
7 陈嘉;美国文学概述[J];国外文学;1984年01期
8 ;著名学者、本刊主编陈嘉教授逝世[J];当代外国文学;1986年03期
9 孙苏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求是学刊;1991年05期
10 陈立华;读史与读文并重──漫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浩;;“巴比特式”人物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徐文培;;评两篇探究“怪诞人”心理的杰作[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光慧;;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穆育枫;;美国文学课堂中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赵永波;;浅议“垮掉派”文学的“垮掉”价值[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小艳;;透视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文;“美国文学中的中国”[N];文艺报;2008年
2 马征;阿拉伯裔美国文学:超越“东西方”[N];文艺报;2011年
3 潘小松;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N];深圳商报;2004年
4 ;美国文学研讨会上“多元文化”思潮生争议[N];文艺报;2003年
5 上海外国语大学 虞建华;《美国文学百科辞典》(修订版)[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乔纳森;日记里的卡津[N];东方早报;2011年
8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英语[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何朝辉;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石平萍;通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2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4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李保杰;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胡永洪;发出自己的声音[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文泉;劳伦斯与郁达夫性爱小说差异性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牙韩青;查尔斯·弗雷泽小说《寒山》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欣欣;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纽约”[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贾明志;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罗良功;兰斯顿·休斯诗歌思想特征和艺术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冰;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怪诞[D];苏州大学;2005年
7 邢冠英;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49号邮票》中的黑色幽默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王丙元;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心理分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建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幽默的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丹丹;刘易斯:美国文学的多棱镜[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90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9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