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有意识的神话——论弗莱的文学虚构观
本文关键词: 文学虚构 神话结构 文学世界 弗莱 真实感 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 结构原则 原型批评 现代主义 出处:《文艺争鸣》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从宏观视域对文学做出高度概括的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以其构建的神话-原型批评赢得了世界声誉,同时,也因"超然自足的神话现代主义框架"而受到后现代学者的诟病。(1)但事实上,由于这一理论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它恰恰成为诸多后现代理论的生长点。同样,他关于文学虚构的论述,也因其包容性而构成强大的内在张力和阐释力。一在谈到文学的"真实感"时,弗莱指出,真实感(reality)不同于真实性(realism),它更为宽泛,诸如幻想作品、浪漫故事等,都可以具有真实感。文学的结构原则是神话和隐喻,二者都违反常理
[Abstract]:Northrop Fryea, who is highly generalizing literature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has earned a worldwide reputation for his mythic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is also criticized by postmodern scholars for its "transcendental self-contained mythological modernism framework". But in fact, because of the great inclusiveness of this theory. It has just become the growth point of many postmodern theories. Similarly, his discourse on literary fiction, because of its inclusiveness, also constitutes a strong internal tension and explanatory power. Frey points out that realism is different from authenticity in that it is broader, such as fantasy, romantic stories, and so on. The structural principles of literature are myths and metaphors, both of which are contrary to common sense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后现代视域中的文学虚构问题研究”(10BZW003)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从宏观视域对文学做出高度概括的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以其构建的神话-原型批评赢得了世界声誉,同时,也因“超然自足的神话现代主义框架”而受到后现代学者的诟病。(1)但事实上,由于这一理论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它恰恰成为诸多后现代理论的生长点。同样,他关于文学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军;;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佘军;;中国意象与谭恩美的美国作家身份[J];电影评介;2007年11期
3 陈建中;弗莱模仿论的象征体系[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4 朱振雷;;从《安妮日记》看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改写的操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T.杜多罗夫;风燕;;“洪典—圣经与文学” 序言[J];法国研究;1986年03期
6 张素玫,俞超;弗莱的批评之路[J];学术论坛;2005年07期
7 勾昆;;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再认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顾悦;;西方传统中的原型批评与安徒生童话的圣经原型[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谷红丽;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诺曼·梅勒小说中历史的文本性[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10 王爽;;缺失与创造——《批评的解剖》的历史局限及其理论价值[J];青年教师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崔玲;;悬疑、怪诞、恐怖效果的产生——论反讽在《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刘昱君;;中英短篇故事叙事结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新;;人性扭曲、良知泯灭的大曝光——简评《暴露》[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姜博;;后现代意识形态下遗失的美国梦——浅析琼·狄第恩的《向伯利恒跋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季;文学虚构使生活产生意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王士跃;战争谣言与武器图腾[N];东方早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邢宇皓;渡边淳一文学世界的三组关键词[N];光明日报;2003年
4 记者 尚栩;近八成法国人不喜欢获奖文学作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陈喜儒;遥远的徎井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艳兵;西方的文学经典并非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杨彦华;华侨文学奖:通往世界的桥梁[N];中山日报;2009年
9 陈志新;艾特马托夫的文学世界[N];人民日报;2008年
10 陆薇;以哥特叙事烛照华裔美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阎伟;萨特的叙事之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荆兴梅;托妮·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阳杰;宫地嘉六文学作品中劳动者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郭跻;黑岛传治文学中的死亡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孟伟欣;志贺文学中的妻子形象[D];河北大学;2013年
4 蒋李莉;论宫地嘉六的劳动文学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鸿斐;村上龙的透明文学世界[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徐燕;黑色浪漫主义[D];安徽大学;2007年
7 侯冬梅;没有构图的文学[D];山东大学;2011年
8 肖丰;詹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小菲;论乌托邦文学的三个维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91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9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