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赫索格》:心灵的奥德赛—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小说《赫索格》的主题与写作技巧

发布时间:2018-02-09 03:40

  本文关键词: 《赫索格》 现代主义 技巧 主题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出版以来,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就被评论界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成功的小说之一。小说讲述的是一名迷茫混沌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天里的经历。赫索格是贝娄创作的一系列痛苦迷茫的现代知识分子中的第一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他身上汇集了现代人的诸多特点。 《赫索格》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对众多的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贝娄的创作目的之一在于揭示主人公混乱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在小说中大量使用了意识流技巧,如内心独白、视角转换以及时间和空间蒙太奇等。情节对于传统作家而言意义非凡,但在《赫索格》中情节得到了淡化处理,这种情节的淡化或者说是缺失并没有损害到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通过将过去与现在的混合,贝娄成功地在一部现实时间跨度仅为五天的小说里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历程,同时也杂糅进了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观。这不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体普通人生活经历和心理的小说,更是一部能够反映西方社会文化历史的著作。同时由于主人公特殊的精神状态,他的思想中融入了大量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的因素,读者由此可管窥西方现代社会的特点。 本论文从写作技巧和主题两方面入手分析《赫索格》,总结并论证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在写作技巧方面,,论文主要揭示了意识流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包括内心独白,视角转换。另一个技巧则是小说的叙述特征---缺少一个统一的情节。本论文从造成赫索格人生悲剧的原因入手分析小说主题,提出造成赫索格悲剧的原因有三:身边人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及赫索格自身性格的缺陷。总之,无论从写作技巧来看还是从主题来看,本文认为小说《赫索格》是一部富有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
[Abstract]:Since its publication, So Bellow's masterpiece Herzog is regarded by critics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novel is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a confused modern intellectual in five days. Herzog is Bellow's creation.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painfully confused modern intellectuals, Is also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in his body has collected the modern people's many characteristics. Herzog's artistic achievement lies in his flexible use of numerous modernist creative techniques. One of Bellow's creative purposes is to reveal the chaotic and complex inner world of the protagonist. The author makes extensive use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s in his novels, such as inner monologue, angle shift, time and space montage, etc. The plo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raditional writers, but the plot is desalinated in Herzog. This desalination or absence of the plot does not undermine the integrity and richness of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By mix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Bellow successfully shows the psychological course of an ordinary person in a novel with a real time span of only five days,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mixes with the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 Culture and values. This is no longer just a novel about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y of individual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a book that reflects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wester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special mental state of the protagonist, His thoughts incorporate a large number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ven religious factors in western society, and readers can se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Herzog from two aspects of writing skills and themes, summari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modernist features of the works. In writing skills, the thesis mainly reveals the application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s in novels, including inner monologue. Another technique is the narrative feature of the novel-- the lack of a unified plo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me of Herzog's trage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uses of his life traged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Herzog's tragedy: the influence of the people around him.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and the defects of Herzog's own character. In a wor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writing skills and them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novel Herzog is a work with modernist characteristic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陶震华;《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振;;“月亮”之美——象征主义在劳伦斯小说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陈玉树;《五号屠宰场》写作技巧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蔡玉辉;《荒原》中的意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吴桂霞;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戏剧冲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陈惠君;;论劳伦斯《菊馨》中的象征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10 李慧;章小燕;;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解读现代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8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9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渊;《浪》:一部关于存在的“诗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水四;《都柏林人》顿悟艺术特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婷;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露;《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原型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施晖;王小波杂文随笔中的“黑色幽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陶也;赖声川相声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饶文娟;二十世纪初美国小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霍洁;一朵脆弱的彩色玫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96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96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b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