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中的“红”、“黑”、“白”看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
本文关键词: 《雪国》 色彩语 现实 非现实 共存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雪国》是川端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川端康成通过丰富、纤细而巧妙的色彩运用,深层次的表现了生命的美、自然的美、以及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同时,作品中也体现了日本民族普遍的色彩观念和审美意识。丰富多变的色彩语传达了文学作品细致丰富的内涵。川端康成以其文学家、艺术家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致,将色彩的独特性质巧妙的渗透到其文学作品中。 迄今为止,在中日两国对于川端文学的研究不甚枚举,研究方法也丰富多样,但是从“色彩”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川端文学的这类成果仍然不多。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作者关于女性审美、自然审美等的审美意识。在表现作者此些审美意识之时,丰富的色彩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川端康成经常在作品中通过“红”、“黑”、“白”这三个强烈表现或暗示人物感情的色彩语来表现深远的意义。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色彩表现和人物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 基于以上原因,以色彩语,尤其是“红”、“黑”、“白”为视点对《雪国》,甚至是川端文学整体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那么,对于解读《雪国》这部作品“色彩”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色彩”与主人公驹子、叶子、岛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色彩”该如何理解?进一步,“色彩”与生和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另外,通过“色彩表现”《雪国》中的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又是如何共存的?本论文主要在中日两国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研究色彩表现为根本,带着以上几个问题点,从色彩这个较为新颖的角度考察了《雪国》中“红”、“黑”、“白”三个色彩语所体现出的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问题。 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进行叙述分析。 在序言部分,主要叙述了选择从“色彩”这个角度来考察《雪国》这一作品的原因,中日两国关于《雪国》研究的现状,以及本论文意图考察的内容要点。 第一章,结合图表确认了“红”、“黑”、“白”这三个色彩语在《雪国》中的使用情况。其中,以“人”为对象进行描写的“红”、“黑”、“白”共有41处,占这三种色彩语总数81处的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部分色彩语用在对于驹子的描写上。结合文中例句,具体分析了“红”、“黑”、“白”各自具有的意义。各个色彩语虽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但是无论是在对现实事物的表现还是非现实事物的表现上,几乎都用来表现“美”。“红色”寄托着强烈、明快、艳丽等美的感情色彩;“黑色”强调坚强、顽强的美的感情色彩,同时也渗透着寂寞、悲哀的幽玄之美;“白色”表现了纯洁、艺术、非现实的虚幻世界的美的感情色彩。 第二章,以色彩为出发点,以驹子和叶子的形象为着眼点,考察了在女性审美方面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问题。“红”、“黑”、“白”的共存说明驹子本身就是一个现实与非现实的矛盾统一体。其次,通过驹子与叶子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认为叶子是没有肉体的女性,但是驹子虽然有肉体却仍与现实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从驹子本身体现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以及驹子和叶子的共存又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问题,可以看出《雪国》这部作品展现了生命纯粹的美和悲哀。另外,通过考察还明白了驹子和叶子共通的母性、舍己为人的精神、诚实踏实的品性正是川端所憧憬的“爱”。 第三章,分析了以自然为对象的“红”、“黑”、“白”三种色彩的运用,明确了雪国是与现实有着一定距离的虚幻世界这一点。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由一条长长的隧道分隔开。 第四章,结合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由《雪国》中的“红”、“黑”、“白”来分析生与死的关系。其中传达出的是川端对于生死的理解,川端认为“死并非终点,倒不如说是起点”,甚至可以说其中体现出的是艺术和美。这与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紧密相连。《雪国》中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生死观。 最后总结了论文的整体内容并得出结论,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色彩”这个视点逐层从女性审美、自然审美、生与死这三个侧面确认了《雪国》中“红”、“黑”、“白”所表现出的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问题。但是,仅仅从“红”、“黑”、“白”这三个颜色来研究《雪国》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的研究将更多的从色彩这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出发,考察川端文学更多的作品,为川端文学研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Abstract]:I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ichuan - end literature . Through abundant , fine and ingenious color application , Sichuan - end Kangcheng reflects the beauty of life , the beauty of nature , and the thinking of life and death . At the same time , the works also embody the universal color concept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Japanese people . So far ,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China and Japan , but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rich and diverse ,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color " , the author studie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Sichuan - end literature .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 it is worth to study the whole study of Snow Country , and even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 , with the color words , especially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 What is the role of " Color " and " color " in the process of expressing nature ?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 color " and " color " between life and death ? In addition , how to coexist in the course of expressing nature ?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coexistence of reality and non - reality reflected in the three color words of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in the " White " color .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In the preface , the author mainly describes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is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color " ,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by the two countries of China and Japan ,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 In the first chapter , the use of the three color words " Hong " , " black " and " white " is confi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graphs . Among them , the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 which are described by the " man " as the object ,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of three colors . Black " emphasizes the strong , stubborn beauty of the emotion color , and also permeates the lonely , sad and dark beauty ; " white " shows pure , art , non - reality of the beauty of the beauty of emotion color . The second chapter , taking the color as the starting point , focuses on the reality and non - realistic coexistence of the female aesthetic aspects . The coexistence of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reveals that the leaves are women without meat .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olors of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of nature as the object , and makes clear that the snow country is a virtual world with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reality . The real world and the world of virtual reality are separated by a long tunnel . In the fourth chapte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is analyzed by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in Snow Country . In the end , the whole contents of the thesi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reality and the non - reality of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have been confirm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color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red " , " black " and " white "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宁;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感觉艺术”[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利娟;;《雪国》中的虚无思想及其成因[J];文教资料;2009年32期
3 何乃英;《雪国》创作方法论[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4 王瑜;;从《雪国》谈川端康成的人生追求[J];青春岁月;2011年06期
5 何乃英;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审美观[J];日本学刊;1989年06期
6 吕作民;宿艳枫;;从《雪国》透视川端康成的民族文化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渊杰;;川端康成在《雪国》中的物哀思想及写作风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刘昱;;谈川端康成《雪国》中的“物哀”思想[J];沧桑;2007年05期
9 谢海燕;;一曲凄美的梦幻曲——论《雪国》的虚无思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毛执剑;吴二林;;《雪国》的虚实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甘夏莉;;眼见未必为实[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4 陈健平;;虚拟式在应用语言中的变化及教学[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5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唐韧;;源流之辨——《讲话》之“经”与“权”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高峡;黄念慈;;科学普及的文化价值[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叶贤;;作家自杀的心理原因剖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雪桂;;试论文化符号的可译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词语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学康;《雪国》的魅力[N];云南日报;2003年
2 周阅;川端康成的《雪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路娴;浅谈《雪国》的艺术特色[N];山西日报;2004年
4 叶渭渠 唐月梅;图文再现大师情愫[N];信息时报;2003年
5 周阅;雪国寻踪[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叶渭渠;东瀛美文的一缕缕香语[N];文学报;2003年
7 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表现日本人心灵的精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叶渭渠;川端康成其人与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徐扬;生活总是让人哭笑不得[N];中国文化报;2004年
10 方晓蕾;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N];中国审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3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4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5 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厚刚;新感觉派的空间诗学[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吉林大学;2013年
9 林啸轩;大江健三郎文学论[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亦舟;从《雪国》中的“红”、“黑”、“白”看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郎颖;文化助力与《雪国》的艺术成就[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黎;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方媛;川端康成的《雪国》与日本的佛禅思想[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胡媛媛;文学作品的语言翻译——以《雪国》两译本的比较分析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6 孙晓清;『雪国』の受容性につい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怡宁;从川端文学看心理距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张建伟;《边城》与《雪国》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张慧;以新批评视角分析《雪国》和《边城》[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晨;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雪国》四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14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1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