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以色列小说”中的犹太教传统思想解读
本文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以色列小说 犹太权力观 犹太救赎观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是罗斯的两部以以色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尽管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对以色列政治争端的思考、对犹太人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的关注与立场时,有不少是对犹太人的批判,但结合犹太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分析解读小说中特殊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可以看出《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中所蕴涵的犹太民族的权力观及救赎观等宗教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罗斯作为一个犹太裔作家不可避免所受到的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罗斯犹太性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Abstract]:"Anti-Life" and "Shylock" are two of Ross's novels in the context of Israel. When w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the Jews a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ey face, many of them are critical of the Jews, but combined with the Jewish traditional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 in the novel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e can see that the traditional religious thoughts, such as the view of power and redemption of the Jewish nation, are contained in Anti-Life and Shylock Action. This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Jewish traditional culture on Ross as a Jewish writer, and it also become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oss's Judaism.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树广;宽恕的条件和界限——苦难意识、记忆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高长江;;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3 王泽庆;;“他者”的缺失:从《坛经》看禅宗衰落原因[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4 徐苏;;《喜羊羊和灰太狼》:女性沦为“他者”[J];当代电视;2010年09期
5 郭萌;董四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建设新指向[J];道德与文明;2007年01期
6 伍茂国;;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7 蒋永福;;论图书馆员伦理——基于责任伦理和为他责任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03期
8 代玉晖;;勒维纳斯伦理思想中的面孔概念[J];传承;2008年20期
9 张中;;列维纳斯:越向自由与伦理的美学[J];北方论丛;2013年01期
10 程立涛;;道德之英雄维度与“平庸的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D];河南大学;2007年
4 王艳秀;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学;2008年
5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光明;表扬与批评的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7 徐晓冬;论斐洛的伦理神学及其核心概念自然律解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潘卫;美国犹太人(1920-1950年)[D];复旦大学;2008年
9 刘宇兰;“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列维纳斯主体观探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文海林;爱与黑暗的故事[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智慧;海舍尔深度神学视阈中的崇高[D];山西大学;2006年
5 曹政宁;承担苦难的责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鸿嘉;论福柯“他者”视域中的“未来主体”[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陈鹏飞;生态美学:理论基础及其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U,
本文编号:1522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2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