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年金》的凝视机制和主体身份建构
本文关键词: 德拉布尔 《永续年金》 凝视机制 主体身份 出处:《外国文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福柯提出"凝视"概念以来,"凝视"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点议题。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尤瑞在福柯"凝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游客凝视"理论,为分析旅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当代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最新短篇小说《永续年金》描写了一对英国夫妇在"游客凝视"的诱惑下与西班牙旅游公司签订了一份暗藏有"永恒"字样的旅游计划,从此走上了"永续年金"的不归路。本文分析了主人公艾尔莎夫妇如何在"游客凝视"的诱惑下形成了"自我理想"的伪主体身份,在"他者凝视"的众人之境中建构了异化主体,最后通过"女性凝视"对"男性凝视"的反抗达到女性主体的自我救赎。
[Abstract]:Since Foucaul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aze", the theory of "gaz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has become an interdisciplinary hot topic. John Eurey, an English sociologist,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ourist gaze" on the basis of Foucault's "gaze" theory. It provides a new entry point for the analysis of travel literature. The latest short story by contemporary British writer Margarita Derabel, "the enduring annuity", depicts a British couple tempted by the "tourist gaze" and Spain. The travel company has signed up a travel plan with the words "eternal" hidden in it.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protagonist Elsa and his wife formed the pseudo-subjective identity of "self-ideal" under the temptation of "tourist gaze". The alienation subject is constructed in the "other gaze", and finally the self-redemption of the female subject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resistance of "female gaze" to "male gaze".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研究”(11CWW014)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广鹏;余志远;;旅游体验:从视觉凝视到精神升华[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2 张一兵;;作为一种差异性交换系统的虚假消费——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把多勋;王俊;兰海;;旅游凝视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年06期
5 吴茂英;;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年03期
6 朱煜杰;;旅游中的多重凝视:从静止到游动[J];旅游学刊;2012年11期
7 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黄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J];文学评论;2010年03期
9 吴琼;;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10 王卓;;一双“观察的眼睛”在述说——论布鲁克斯长诗《在麦加》中的多元凝视[J];国外文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孙晓燕;;谈莫言小说《红高粱》体现的人的本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9 华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10 黄淋;唐雪琳;;试析艾米丽的主体构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4 曾国东;蔡震宇;;执法观、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一种检察权运行语境的视角[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5 ;权力的眼睛:微博场景的视觉文化研究——从福柯“全景监狱”的隐喻说起[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6 袁晶晶;;从坝坝足球运动看非正式规则的效力[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7 张爱凤;;对当代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另类思考——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8 江娟;;纸上空间——一个城市的报纸与它们建构和想象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9 鲁楠;;监狱的隐喻——评福柯《规训与惩罚》[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钱厚诚;;大卫·哈维对乌托邦理想的反思与重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彦君;;旅游体验的情境模型:旅游场[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2期
2 成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多向度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吴琼;拉康:一种黑格尔式的读解[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4 爱德华·凯西 ,麦尔文·伍迪 ,吴琼;拉康与黑格尔——欲望的辩证法[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5 郭军;;都市漫步者[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2期
6 胡泽黎;;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乡村文化保护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7 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陈永国;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9 尹华光;彭小舟;;文化与旅游关系探微[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把多勋;彭睿娟;;试论旅游可持续视角下的文化发展[J];开发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英;民族旅游宣传中的话语和权力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孟威;旅游主客交往理论基础与实证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辉;商业空间中的人机氛围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倩;无望的突围——评德拉布尔的女性小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2 程倩;文坛双秀:才情兼丽的德拉布尔姐妹[J];外国文学;2000年04期
3 胡君;孙周年;;论《七姐妹》中女性存在的孤独困境[J];大众文艺;2010年03期
4 屈晓丽;我是怎样成为作家的——德拉布尔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5 王贤;;一间自己的房间——评德拉布尔创作中房子的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戴琳;;解读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创作中的“自我指涉"现象[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7 万雪梅;;《磨砺》的解构与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蔡林建;;德拉布尔写实小说中的人生哲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冯真莉;;不懈的追求——《金色的耶路撒冷》中克拉拉对待生活的态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孙艳萍;;在象牙门与兽角门的交叉路口追寻道德要义——评德拉布尔的《象牙门》[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程倩;英国当红女作家德拉布尔[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半夏;文学姐妹因为小说背景公开翻脸 德拉布尔新作刻画专横母亲形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李美皆;翻越情结之山[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程倩;天才拜厄特与她的魔书《占有》[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未怡;论《七姐妹》的重生主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林琳;无尽的探索—论德拉布尔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寻求与确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路瑜;论《使女的故事》中的身体,压迫与反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胡君;论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的困境与理想追求[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鑓奋;自我身份的不断追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晨;《金色的耶路撒冷》之叙事伦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4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2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