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黑前的夏天》中“房子”的空间隐喻
本文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天黑前的夏天》 房子 空间隐喻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家庭主妇凯特,在某一个夏天被迫走出家门,寻找自我的故事。房子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空间元素。房子这个空间意象早已不局限为一个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而是个体社会空间的载体。房子如同一个"容器",人物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投射在其中,读者可以透过房子来观察世界和体味人生。本文通过分析"自己家的房子"、"酒店的房间"和"地下公寓"三个空间意象,揭示中年女性的生存现状,进而探究现代社会女性的精神空间和生存空间以及如何化解女性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
[Abstract]:"Summer before dark" is about Kate, a middle-aged housewife who was forced out of the house one summer. The story of finding oneself. The hous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space in this novel. The space image of the house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a building for people to live in. It is the carrier of individual social space. The house is like a "container" in which the rich emotions and profound thoughts of the characters are projected. Readers can observe the world and taste life through the house. By analyzing the three spatial images of "the house of one's own home", "the hotel room" and "the underground apart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iddle-aged women. Then it explores the spiritual space and living space of women in modern society and how to resolve the plight and spiritual crisis faced by women.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晶辉;;房子:女性的空间焦虑——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与《一间自己的屋子》的互文性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郝永华;叶荫群;;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季文君;;《弃心记》中自我身份的建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周娟;;电视脱口秀节目新的发展空间——以《天天向上》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萍;;也谈“美从何处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7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玫;新感觉派小说与市场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巫丹;从互文性角度看《三国演义》英译本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9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元娇;萨特文学中的人学意蕴[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宁;;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获奖演讲词[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年01期
2 赵晶辉;;房子:女性的空间焦虑——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与《一间自己的屋子》的互文性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赵晶辉;;英美及中国多丽丝·莱辛研究中的“空间”问题[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耿莉;;后现代语境中的空间隐喻——《金色笔记》的空间释读[J];作家;2009年24期
5 赵晶辉;;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空间”释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6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J];名作欣赏;2007年22期
7 阿福;;多丽丝·莱辛:88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J];东北之窗;2007年22期
8 马永波;;非洲童年——关于多丽丝·莱辛[J];当代小说;2008年02期
9 程航;;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长城;2010年04期
10 赵晶辉;;莱辛小说《四门城》中异化的地下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连桥;;易卜生与奥尼尔戏剧人物的自我观念——以《培尔·金特》和《无穷岁月》为例[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士曾;爱情,或者疑似爱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章乐天;误读中炼制的火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以瑾;多丽丝·莱辛:用苦难赢得“最好的一张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是多丽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文艺报;2007年
9 邓中良;多丽丝·莱辛:“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舒伟;《西方科幻小说史》中的多丽丝·莱辛[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小兰;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中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皖玲;多丽丝·莱辛的边缘化书写[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晶晶;建构两性和谐世界的呼唤——多丽丝·莱辛主要小说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冯琦;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畅敏章;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都市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炎;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0年
7 雷雷;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性格的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8 董业凤;论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实验性[D];暨南大学;2007年
9 薛新红;关爱,孤独的出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6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2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