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在现实中蜕变——解读《我的儿子杰克》中吉卜林的思想变化
本文关键词: 《我的儿子杰克》 吉卜林 丛林法则 出处:《电影文学》2013年1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的儿子杰克》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吉卜林和儿子之间的故事,从家庭伦理的视角记录了吉卜林从积极参战到消极避战的思想转变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儿子战亡后个人消极情绪的延伸,而是吉卜林重建丛林法则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的过程。
[Abstract]:Jack, my son, tells the story of Kipling and his son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ethics, this paper records Kipling's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war to passive avoidance. This change is not an extension of personal negative emotion after the death of his son. It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Kipling reconstructs the ideal of jungle law in the cruel reality.
【作者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清;;吉卜林的“丛林法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王婷;;生命与自然的抗衡——评《寂静的雪野》[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3 谢苗·阿利托夫;李冬梅;;男人必读的三则寓言[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10期
4 王婷;;丛林法则下的爱[J];文教资料;2008年09期
5 邵凌;;库切小说的动物意象、女性话语与人文关怀[J];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6 陈兵,吴宗会;《丛林之书》的多视角研究[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7 赵蔓芳;;“自然主义”氛围中迷失的身份——《蝴蝶梦》主人公“我”的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汪余礼;;人类精神生态的症结与出路——易卜生后期戏剧的深生态学解读[J];艺苑;2011年02期
9 李早霞;;危险的游戏还是丛林法则[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陈郑双;狼爸爸·吉卜林[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陈郑双;米兰·昆德拉的《无知》[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曹影;“北风的背后”什么样[N];文汇报;2002年
4 西渡(诗人、评论家)/论 曹明伦/译;在弗罗斯特的车辙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陆行良;赛珍珠能否进入中国文学史?[N];文学报;2002年
6 杨春;汤亭亭拒绝美国评论家的“文化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上海师范大学 梅子涵;相信童话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5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裴斐;帝国的男孩与女孩:帝国主义和“黄金时代”儿童小说中的性别模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锦;吉卜林动物小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权;帝国未来的探索者:吉卜林从帝国诗人到帝国先知的转变[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瑾;从困境走向融合[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农玉红;吉卜林《莉丝帕斯》中莉丝帕斯文化身份的后殖民解读[D];广西大学;2012年
5 鲁春;吉卜林与福斯特笔下的印度镜像[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魏磊;以《吉姆》为例,,分析鲁德亚德·吉卜林对待帝国主义的矛盾态度[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余辉;帝国空间与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的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伍U
本文编号:1529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29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