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指令视角下话语对语境的顺应:《推销员之死》个案分析
本文关键词: 舞台指令 动态语境 话轮分析模式 言语行为 语用顺应 出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剧作。舞台指令在营造该剧蒙太奇画面,即创设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假设、邻近配对假设以及话轮分析模式为理论视角,节选威利和长子比夫不同情景下的对话为语料,比较了两种不同语境下威利父子言语行为类型的差异和不同的话语特征。所有这些差异与话语特征都是一种语用顺应,它是该剧成功的特色之一。这种顺应有效地刻画了剧中人物的多元性格,烘托了该剧的悲剧氛围,渲染了它所蕴含的主题。
[Abstract]:American dramatist Arthur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is an enduring classic. Stage instructions create montage images of the play. That is to say, the creation of different contex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author takes the hypothesis of turn-switching, the hypothesis of proximity pairing and the model of turn-analysis a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xtracts the dialogues in different scenarios of Willie and Biff as the corpu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ypes of speech acts of Willie and his son in two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eir different utterance features, all of which are pragmatic adaptation. It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which effectively portrays the pluralistic character of the characters, fosters the tragic atmosphere of the play, and exaggerates the theme it contain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建华;小人物的悲剧——浅析“美国梦”在《推销员之死》中的体现与幻灭[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郭岩,张颖;旧梦终结 新梦诞生——探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魅力[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2期
3 洪增流,张玉红;评《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J];外国文学;1999年06期
4 杭花平;;《推销员之死》的意识流手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美霞;孟庆升;;英语戏剧翻译之目的论视角——以《推销员之死》两个中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2年07期
6 李华东,俞东明;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穆子;“意识流”技巧及其它——戏剧中的非传统心理分析技巧杂谈[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2期
8 马可云;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李杏;;从“可表演性”看戏剧翻译——以《推销员之死》两个译本的比较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姜岳斌;戏剧舞台上的意识流形象——《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艺术及其他[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颖;;从戏剧中的话轮转换看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文会;;《推销员之死》的艺术表现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贾茜;;华丽与苍凉——张爱玲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赵海芳;;《推销员之死》中人物形象“本”出现的原因及作用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胡庭树;;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屈聪;;从话轮转换看《简·爱》片段中的权势关系和人物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7 鲍秀文;倪金花;;《推销员之死》中的“丛林法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8 范健;;美国梦的虚幻和堕落——评《推销员之死》中的洛曼一家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宁光霞;;成长的烦恼——《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J];才智;2010年14期
10 曹曦颖;;抑郁与躁狂——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勃莱特·阿施利的性格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进;二十世纪美国女剧作家自我书写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玉龙;D.那木达嘎戏剧语料库分析与文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陈小兆;《卖花女》话语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卢洁莹;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温群方;《中国日报》头版新闻的语用文体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志娟;美国戏剧《晚安,妈妈》的语用文体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志民;诗意的唯美 爱欲的荼毒[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徐本川;《无事生非》中话语的(不)礼貌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8 王建坤;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西厢记》英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余俊;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敏;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会话分析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5期
2 熊婷婷;;论巴斯奈特的戏剧翻译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张祥和;《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张耘;阿瑟·米勒与《推销员之死》[J];外国文学;1994年06期
5 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胡铁生;是虚无,还是硬汉?——再论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孙中文;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的比较[J];上海戏剧;2003年05期
8 杨雪燕;话语分析与戏剧语言文体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9 杨雪燕;试论戏剧在语言文体学中的地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10 张威;;英若诚戏剧翻译理论述评——兼论戏剧翻译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祥和;《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李占喜;《推销员之死》:“美国梦”的悲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7期
3 朱新福;现实、幻想、回忆——谈《推销员之死》的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江永霞;现实的梦境——《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感悟[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乔青水;“突转”和“发现”在剧情中的应用——来自《推销员之死》情节的剖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李蓉;重读《推销员之死》[J];四川戏剧;2005年03期
7 郭岩,张颖;旧梦终结 新梦诞生——探析《推销员之死》的悲剧魅力[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2期
8 刘瑞敏;;《推销员之死》中的美国社会[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吴礼敬;;“左右为巫难”——从《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谈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王抒飞;冯锐;;“美国梦”的悲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比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玲林;;论《推销员之死》中烟消云散的“谎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秋平;赵淑芳;;论《推销员之死》中洛曼悲剧命运的原因[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蕾;;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叶廷芳;《推销员之死》及其复排[N];北京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淼;《推销员之死》的中国缘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3 康慨;不存在的儿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瑶;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卢焱;《推销员之死》[D];安徽大学;2006年
3 刘佳;对《推销员之死》中对白的语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菲;欲望与恐惧—从心理分析角度洞悉《推销员之死》中普通人的心灵[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郑宝玲;探索《推销员之死》中的困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娜;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与技巧[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闵敏;《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的“替罪羊”[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振红;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刘慧;《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素凤;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美[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0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