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特质及其转向
本文关键词: 美国 黑人文学 创作特质 转向 出处:《求索》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文学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
[Abstract]:Black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issu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black writers and the public's gradual deepening of self-identity and human nature. The unique way of existence of black American writers makes American black literature appear similar to and different from American literature. " Hybrid "characteristics" and "double voices". Black literature texts reflec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black people under the hegemony of mainstream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search, defin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broke the traditional rigid, white mainstream culture frame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replaced by flowing, different, subject of the black survival experience, to mainstream culture brought innovative changes.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桂宏军;论《宠儿》的黑人文学性[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刘爽;;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看美国文化变迁[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3 张学祥;;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之鸟瞰[J];电影文学;2008年14期
4 商爱华;李惠娥;周斌;;从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看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樊鹏;;美国黑人文学中的身份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6 李雪顺;兰斯顿·休斯:黑皮肤的桂冠诗人[J];涪陵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7 袁雪生;从内部研究走向文化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的转向与回归[J];学术论坛;2004年02期
8 杨清波;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刘爽;;一个黑色幽默的荒诞传奇:《第二十二条军规》[J];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梁军华;;美国黑人文学的成长和发展[J];理论界;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丹铭;;从史蒂芬·金获奖看美国文化背景下的通俗文学[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毛华;;卫希礼形象的文化内核[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龙海;;关公战木兰——透视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晓宁;;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传统主义批评解析《瓦尔登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理行;美国华裔文化中西杂糅,是美国文化中新的一翼[N];文艺报;2006年
2 黄清华 周晓静;时空、光影、色彩中的华裔美国文化[N];文艺报;2009年
3 杨锏;黑人文学的另一种书写[N];文汇报;2004年
4 贾晓英邋冯梅;诗歌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影响[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李丽;美国诗歌月情迷四月天[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刘苏里 (本报书评人);美国的“美”与“臭”:关于美国的新书扫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书评人 李红强;西德尼·谢尔顿:浪漫与欢乐的文学传统[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郝素玲;捕捉数字时代的堕落[N];东方早报;2008年
9 编辑 郝素玲;捕捉数字时代的堕落[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世文;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在成熟[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艳钰;走向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从罗思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D];厦门大学;2001年
2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保杰;当代奇卡诺文学中的边疆叙事[D];山东大学;2009年
5 焦小婷;多元的梦想[D];河南大学;2006年
6 张玉红;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陈许;美国西部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汪汉利;索尔·贝娄小说的文化渊源[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裕华;《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玉乾;反抗中前进——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西怡;武者小路实笃论[D];四川大学;2005年
4 赵炀;来自美国黑人灵魂深处的布鲁斯绝唱[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林渝南;文化碰撞中的价值诉求[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琪;晃来晃去的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雅莉;汤亭亭小说《女勇士》的文化解读[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曾冠;危机中的守望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伦莹莹;美国华人影视文本中的中国叙事[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张秀见;走不出的困惑[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31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