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一个反成长叙事的样本:重读福克纳《八月之光》

发布时间:2018-02-24 21:11

  本文关键词: 反成长叙事 福克纳 《八月之光》 乔·克里斯默斯 出处:《外语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对成长小说的反动,反成长小说叙事遵循了相似的结构模式却又截然相反的情节走向,即主人公遭遇困难、离家出走、遭到背叛和抛弃,最终走向堕落或毁灭。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八月之光》塑造了一个反成长的主人公形象。本文从解析《八月之光》的叙事话语入手,指出福克纳笔下的乔·克里斯默斯,其失败的成长案例,既折射了美国南方社会的败落,也隐喻了现代文明下芸芸众生的困境。
[Abstract]:As a reactionary reaction to the growth novel, the narration of the anti-growth novel follows the similar structural pattern but the opposite plot trend, that is, the protagonist encounters difficulties, runs away from home, and is betrayed and abandoned. William (Faulkner's classic "Light of August") has created an image of the anti-growth protagonis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Light of August". It points out that Faulkner's story of Joe Chris, whose failed growth case reflects the decline of southern American society, is also a metaphor for the pligh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福克纳后期小说研究”(10YJA752034)的研究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支持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智利;;福克纳《八月之光》的艺术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2 生安锋;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3 张晓毓;;八月之光何处寻——《八月之光》的解构主义批评[J];理论界;2006年12期

4 张晓毓;;八月之光何处寻——《八月之光》的解构主义视角[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5 管建明;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6 薛瑞东;福克纳与象征主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刘m 波;福克纳的遗作《南方之子》[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8 李昕潮;;克里斯默斯悲剧[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赵蔓芳;刘玲琦;;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悲剧性气氛(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3期

10 尹诚浩;;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玛的(去)种族化(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6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蕾;;浅析《喧嚣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王胡;菲利普·罗斯三赢笔会/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尚东;美作家罗斯三连冠福克纳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胡;厄普代克旧作获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李霆鸣;穿裙子的福克纳[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陈慧莲;观察乌鸦的又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赵辉辉;美国南方文化视域中身体隐喻的书写[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艳;论小说《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7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洋;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福克纳作品《喧哗与骚动》和《八月之光》的女性形象[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31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1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