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中的亚洲叙述:唐土、高丽与大和
本文关键词: 《源氏物语》 唐土 高丽 大和 出处:《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源氏物语》中除了日本本国("大和"),还有关于"唐土"、"高丽"等异国的叙述。在《源氏物语》的时代,唐文化被看做权威,"唐土"是《源氏物语》中最重要的异国,"唐"与"和"在许多层面上形成对比,而"高丽"往往与"唐土"并列,成为外来文化及舶来品的代名词。在渤海使和日本文士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之下,"高丽人"也成为汉诗文权威的象征。在作品中,"唐土"、"高丽"与"大和"这三种文化符号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唐土"与"高丽"等异国文化的理想美;与"唐土"、"高丽"对比映照出的日本本国文化"大和"的亲和美;"唐土"、"高丽"、"大和"三者相互组合和搭配所构成的和谐美。这也是《源氏物语》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Abstract]:In "Genji", in addition to the Japanese ("Daiwa"), there are also about "Tang soil", "Koryo" and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era of the "Genji Taurus", Tang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authority, "Tang Ear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eign country in "the 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Tang" and "" and "in many ways contrasts, while" Koryo "is often juxtaposed with" Tang Land ".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Bohai emissary and Japanese literati, "Koryo" has also become the symbol of the authority of Han poetry and prose. In the works, "Tang earth", "Koryo" and "Daihe" are the three works. This kind of cultural symbol forms a complex multi-fold contrast: the ideal beauty of foreign cultures such as "Tang Earth" and "Koryo"; Compared with "Tang Land" and "Koryo", the harmony beauty of Japanese native culture "Daihe" is reflected; "Tang Land", "Koryo" and "Daihe" constitute the harmonious beauty. This is also the cultural value of "Genji Taur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aesthetics, The most essential plac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分类号】:I313.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晨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悲剧——基于作者以及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的相似性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陈彩飞;;从与谢野晶子和她的《乱发》看女性的吟唱[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牛立保;;《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J];才智;2010年13期
4 宋慧;;日本“物哀”观与中国“物感”论相似性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柴宝芬;;同为谶梦——紫式部笔下的光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之比较[J];长城;2009年02期
6 张楠;;《源氏物语》文本隐喻的道学文化[J];长城;2011年10期
7 张碧波;;心有执念终成魔——论《源氏物语》中六条妃子作祟原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欧婧;;从精神分析角度比较《牡丹亭·惊梦》与《源氏物语·葵姬》的女性人物心理[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蔡荷;;香艳面纱下的“真我”——解读千年『源氏物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黄玲青;;论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审美特质[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冯彤;“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6 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杨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贾佳;日本书法教育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13年
10 张永平;日本《诗经》传播史[D];山东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菁;;《源氏物语》中悲剧的女性形象之我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2 邵永华;;《源氏物语》与平安文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张蕊;;浅谈《源氏物语》中浮舟的悲剧命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林文月;;千载难逢竟逢——《源氏物语》千年纪大会追忆[J];书城;2009年06期
5 何熠楠;胡志伟;王玄理;;浅谈《源氏物语》在后世的传播情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杨芳;;《源氏物语》英译本特点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杨芳;;《源氏物语》主要英译本及翻译特色[J];日本研究;2010年02期
8 王玲;;死亡在《源氏物语》构成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源氏身边的女性死亡为视点[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1期
9 王玲;;试析《源氏物语》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赖晶玲;;浅谈《源氏物语》中的佛教思想[J];群文天地;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志虹;;日本古代文献中的“なさけ”——《源氏物语》之前的用例考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姚继中;;于破灭中寻觅自我——《源氏物语》主题思想论[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3 姚继中;;《源氏物语》与唐代变文、传奇之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4 叶舒宪;李继凯;;光·恋母·女性化——《源氏物语》的文化原型与艺术风格[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5 赵连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铮;《源氏物语》将迎千岁华诞[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记者 金鑫;12位学者联手译现代改编版《源氏物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钱铮邋刘赞;石山寺踏访《源氏物语》,魅力千年探缘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特约记者 戴铮;《源氏物语》一千岁,几代大师深受其惠[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戴铮;千年的源氏 千年的物哀[N];东方早报;2008年
6 记者 陈熙涵;《新源氏物语》中译本推出[N];文汇报;2008年
7 邸永君;人民币图案的选择思路应有所更张[N];北京日报;2006年
8 竺家荣;《天上红莲》:超越千古的人间情爱物语[N];文艺报;2012年
9 张晖;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是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 徐忆农;昴——古字“新”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吉林大学;2013年
2 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燕;中国读者对《源氏物语》的鉴赏[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08年
3 三浦由利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岳小冬;论《源氏物语》中的私通事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陶毅;《源氏物语》<须磨>卷和歌中的月亮意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宁恺;《源氏物语》中蕴含的风雅余情[D];东华大学;2013年
7 唐菊芳;对《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出家问题的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8 杨乐;《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年
9 易兰;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琦惠;历史的实态和物语的造型[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32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3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