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思想及其在《奥兰多》中的体现
本文选题:弗吉尼亚·伍尔夫 切入点:雌雄同体 出处:《东岳论丛》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20世纪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而且还以其女性主义和"雌雄同体"思想而备受世人关注。她的"雌雄同体"思想最在她的自传体小说《奥兰多》里有着最为典型的体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父权制传统中女性性欲与性别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所遭受压迫的强烈反对。伍尔夫认为,男/女性别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相反应该结合为和谐的统一体,成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男人和女人才能和谐共存、平等相处,人类才能完整和正确地考察世界。
[Abstract]:Virginia Woolf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British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in 20th century. And it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for its feminism and hermaphroditism. Her "hermaphrodite" thought is most typical in her autobiographical novel Orlando. It fully expresses the author's strong opposition to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oppression of women's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the patriarch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Woolf believes that men / women should not be opposed to each other, but should instead be United as a harmonious unity. It is only in this way that men and women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 on an equal footing, and that human beings can observe the world in a complete and correct way.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彩云;罗明江;;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欧燕飞;;雌雄同体:性别理想的存在——透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趣文化现象[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5 杨跃华;从对立走向对话──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6 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峗;;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李智彩;李晓岚;;人性光芒的闪耀——论“人本宗教”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3 李洪辉;;艾丽丝·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郑静;;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罗塞蒂与李清照的爱情诗[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5 朗琴芳;苔丝的心灵美——女权主义的一种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伍红军;;黑暗中的坚守和期盼——《伊芙琳》女性形象解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7 刘婷;;细读《一间自己的房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8 田野;李广明;;英国文学中的女权主义精神体现[J];大家;2010年12期
9 张文娟;世纪末女性文学话语的突围与陷落[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10 张芙鸣;;疾病与叙述——兼论当前散文创作中的两个文本[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琼;“她人”场景:现代女性戏剧论[D];南京大学;2001年
3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5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红玉;浮出翻译史地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郑茗元;《尤利西斯》小说诗学研究: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音;伍尔夫诗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杨凤娟;《时时刻刻》与《达洛卫夫人》之互文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影;从《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看译者性别因素对其译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邱芬;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批判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玉;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认知隐喻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静;门意象与“屋里的天使”—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女性观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琦超;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理想在奥兰多身上的体现[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李智彩;压抑中的悲苦,重生后的释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艳;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郑敏;李树;;“双性同体”研究新视角[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常丽平;;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解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4 王蓉;走进伍尔夫的“双性同体”[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刘南;《到灯塔去》中雌雄同体的女画家[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吕洪灵;双性同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杨跃华;从对立走向对话──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8 林树明;战争阴影下挣扎的弗·伍尔夫[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9 马睿;从伍尔夫到西苏的女性主义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10 蔡芳;谢葆辉;;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文脉:双性同体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高雪;;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J];才智;2008年24期
2 周霜红;;从生命的创造到文学的创造——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对神话思维的逃离与飞越[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李儒寿;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剑桥学术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4 瞿世镜;《海浪》与《海的梦》——两篇诗小说的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高彦梅;;晶莹的生命之珠——伍尔夫《飞蛾之死》赏析[J];名作欣赏;1996年06期
6 清扬;弗吉尼亚·伍尔夫论文学[J];天府新论;1998年05期
7 刘南;重读《一间自己的房间》[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朱艳阳;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海浪》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朱华;;心灵的隐曲:孤独意识与死亡意识——弗·伍尔夫及其作品人物精神世界探析[J];山东文学;2008年07期
10 杨莉馨;;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俄罗斯艺术[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燕双;;《海浪》中的后印象派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止庵(学者);玩笑或最大可能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唐岫敏;点击西方传记文学热[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子雨;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杜拉斯的母性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薛其;“欧洲祖母”不寻常[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舒罕;林·拉德纳:其实并不冷冰冰[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雷切尔·多纳迪奥邋凌云;传记写作:获授权或未获授权,这是个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世文;传记的作用应在历史之上[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4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刘爱琴;A.S.拜厄特小说中的性别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丽;奥兰多性别的形成[D];中南大学;2009年
2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蔡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喜剧观[D];湘潭大学;2005年
4 周霜红;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傅霞;《奥兰多》中的“双性同体”观[D];浙江大学;2004年
6 周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及其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嵩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沉默法及其在《到灯塔去》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04年
8 徐桂艳;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9 孙桂林;一个对立而矛盾的世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9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9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