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话语实现与华裔作家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18-03-10 16:54

  本文选题:话语权 切入点:人文性 出处:《学术探索》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于华裔作家身份的建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纯文学的解读,未曾出现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华裔作家话语权力的实现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断裂导致文化的迷茫。本文利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率先提出话语权的获得才是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从语言遮蔽下的话语失落、话语"言"生和话语"心"生三方面阐述话语实现和华裔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文化的浸润才是华裔作家获得话语权、完成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writers is not a strange topic, but 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ar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ure literature. There has been no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ization of discourse power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writers.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is paper, by using Foucault's discourse right theory, first points out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discourse right is the most essential reason fo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ization of discourse and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riter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discourse "speech" and discourse "hear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ost essential reason for Chinese writers to acquire the right to speak and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刘丹;任碧莲创作论——兼谈美籍华裔英语作家的世界性[J];当代文坛;2003年05期

5 肖薇;解读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文化整合观——从《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看华裔文化发展的新方向[J];当代文坛;2004年06期

6 王文龙;论经济的发展与幸福的增加——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3期

7 汪堂家;记号、符号及其效力——从哲学与符号学的观点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孙曙生;;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分裂及其意义[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9 孙宁宁;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10 马以鑫;现代化运动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5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6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7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8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岸青;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年

2 钱章胜;“成为你自己”——鲁迅、鲁迅现象和现代性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春梅;汤亭亭作品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4年

4 乔春雷;“文革”后中国涉外文学中的西方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海燕;以中国为例从历史角度看强弱势文化对译者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刘麒麟;家园下的张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钱崇君;权力与反抗[D];扬州大学;2005年

8 林颖颖;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大鹏;现代化与现代性:理解转型期农村政治秩序的一个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显友;;寻觅语言家园——论《尤利西斯》里的爱尔兰英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周霞;李昌银;;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荒原蚁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郭佳颖;;女性要实现自身价值——解读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女权主义的思想[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1期

4 徐潜;;真实的力量——我读《三杯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蓉蓉;;从他者到自我,从历史到未来——《耻》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李佳;;夹缝中的生存者——探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蒋慧成;;文明与异化:浅析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8 薛菊花;;《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薛伟;;马人客戎与《马人》主人公卡德威尔[J];世界文化;2011年07期

10 吴晓雷;;柔弱的灵魂——对契诃夫短篇小说《窝囊》的会话与功能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谢凝邋史国强;西尔维娅·普拉斯:被死亡诱惑的女诗人[N];辽宁日报;2008年

2 陈定家;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余一中;果戈理及《回忆果戈里》的“真实面目”[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王位;橘子文学奖:有时很“爷们儿”有时“娘娘腔”[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记者 王洪波;布莱尔:“《旅程》不会是一本‘催眠’之书”[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红文;海外华文文学:架桥中西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怡;福柯话语权简梳[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刘怡;寻找自我的声音[D];吉林大学;2008年

3 姚丽芳;怀着男人的梦想漂泊[D];贵州大学;2008年

4 郭明辉;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声音与色彩[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刘智华;性别与权利[D];山东大学;2006年

6 胡鸣远;论罗亭[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雪春;女性话语权的追寻:解读《女勇士》中的疯子叙事和鬼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董学;美丽的生命尝试[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娜;另类女性: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女性主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峥;寻找自我的声音—解析《紫色》中茜莉对自我身份的构建[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4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94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