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亚裔美国感”溯源

发布时间:2018-03-11 20:45

  本文选题:亚裔美国文学 切入点:“亚裔美国感”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72年,在"种族主义之爱"一文中,"哎咦—集团"的核心成员赵健秀、陈耀光首次提出了"亚裔美国感"("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关键词,由此引发了四十多年来亚裔美国学界一系列的论争和笔战。本文通过追溯"亚裔美国感"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从出生地、语言、文化、族裔经验、人格气质、亚裔美国历史再现、亚裔美国书写传统等要素探讨"亚裔美国感"的本质特点,揭示以"哎咦—集团"为首的亚裔美国批评家提出"亚裔美国感"这一理论关键词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Abstract]:In 1972, in "the Love of racism", Zhao Jianxiu, a core member of the "EW" group,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a landmark key word for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 This has led to a series of debates and pen wars in Asian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By tracing back to the proces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sian-American sen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language, culture, ethnic experience,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 of Asian-Americans, in terms of their birthplace, language, culture, ethnic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The reappearance of Asian American history, Asian American writing tradition and other elements discus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sian American feeling".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key words "Asian American feeling" put forward by Asian American critics, led by "EW-Group".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与理论关键词研究”【项目批号:09CWW00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项目批号:11&ZD111】 暨南大学“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转型”【项目批号:12JNYH00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批号:NCET-11-085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刘胥;;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三个争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3 李鸿嘉;;华裔美国文学知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4 刘增美;;生存的语言与语言的存在——哈金作品批评的思考[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5 王晶;繁荣萍;石颖;;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解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6 罗明礼;;回归文本——美国华裔小说基本元素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2期

7 熊学惠;;现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22期

8 乔程;弥沙;;浅议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王建会;;华裔美国文学批评30年回顾与反思[J];英语研究;2013年01期

10 张艳波;;美国华裔文学的变迁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师彦灵;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家嘉;《骨》中幽灵—伍慧明《骨》的幽灵理论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容新霞;顺从与颠覆[D];温州大学;2011年

3 陈占伟;中国故事与美国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华满元;《女勇士》中译本回译问题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沙莎;中国饮食文化在《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中建构的第三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春敏;论李立杨《玫瑰》中的父亲形象[D];中南大学;2009年

7 陈柔;西方视域下的东方情结[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姗姗;“中国书写”:美国华裔文学书写策略的差异性比较[D];湖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红;在路上的华裔嬉皮士——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戏仿[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张龙海;戏仿、语言游戏、神秘叙事者、拼贴——论汤亭亭《引路人孙行者》中的后现代派艺术技巧[J];外国文学;2005年03期

3 王理行;;论美国华裔作家的姓名问题[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嵘君;;全球化和跨学科视角下的亚裔美国文学——《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评介[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5期

2 秋声;;“21世纪亚裔美国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J];译林;2006年05期

3 刘葵兰;;“21世纪亚裔美国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在京举行[J];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04期

4 陆薇;;形式与内容的交叉与互涉:亚裔美国文学的哥特批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5 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6 俞宁;是“奠基人”还是“邪教主”?——试论华裔美国作家弗兰克·秦创作道路的是非曲直[J];外国文学;2000年04期

7 刘葵兰;黄桂友;;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黄桂友教授访谈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埃默里·埃利奥特;克莱格·萨旺金;王祖友;;美国文学研究新方向:1980—2002[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9 郭英剑;;语言的背叛:移民作家的位置在哪里?——评哈·金的《移民作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郝素玲;;诗情画意背后的那段历史——论越南裔美国作家黎氏艳岁与她的《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黄际英;魏艳辉;;华裔作家的尴尬:试析“赵汤论战”的文类之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亚裔美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张子清 雷祖威;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族裔性[N];文艺报;2002年

3 (美国) 赵健秀 梁志英;种族主义爱与种族主义恨[N];文艺报;2003年

4 陶洁;赛珍珠、斯坦贝克小说中的华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胜杰;分裂的自我,虚幻的家园[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秦素华;第三空间中身份的寻求[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刘玉双;论《美国在心中》中菲裔移民的个人身份追寻[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浏;《接骨师之女》中女性在文化断层间的创伤书写[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5 康璐;必需与奢侈:解读雷霆超《吃一碗茶》中唐人街单身汉生活[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艳霞;一个颠覆与重建的文本——评《美国在我心中》[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小燕;冲突与融合——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9 白丽;汤亭亭小说的母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10 梁良;自译手法与中国形象差异性塑造[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9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99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