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与黑》于连的奋斗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价值
本文选题:《红与黑》 切入点:于连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05期
【摘要】:司汤达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已经突破小说文字的束缚,成为世界文坛中不朽的艺术形象,他很有代表性地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极为饱满丰富,令人捉摸不透,在一千个人眼中产生一千个于连。因此,本文也将从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入手,对小说进行解读,从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来谈其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价值。
[Abstract]:The image of Yu Lian in his long masterpiece "Red and Black" has broken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novel and become an immortal artistic image in the world literary world, and he is a representative reflection of the brilliance and gloom of human nature.The figure of Yulian is extremely rich and unpredictable, and produces a thousand in the eyes of a thousand people.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also from the hero's psychological state, the novel carri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rotagonist's struggle course, discusses its guidance value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作者单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农业大学;
【基金】:2012年度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及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245622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5.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守亭;;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J];学术探索;2008年01期
2 李柯;;《红与黑》的“红”与“黑”[J];今日科苑;2008年08期
3 李志刚;;《红与黑》的精神分析学阐释[J];电影文学;2009年07期
4 刘怀新;尚玉峰;;谈于连的悲剧成因——重读《红与黑》[J];青年文学家;2009年03期
5 杨晓莲;张琨;;论于连的阿尼玛原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谭鼎莎;;试论《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J];文学教育(上);2010年02期
7 范学亮;;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范学亮;;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张文娴;;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一个把尊严看得比命重的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1期
10 李桂全;;不断被涂写的“羊皮纸”——《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在新中国60年的变迁[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晋松;;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梅洪常;周莉;陈丽新;;重庆市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现状调查[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声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局面[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周璐璐;;团体培训在引导社区双失青年就业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梁莉;;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智勇;;最低工资会打击农民工就业吗[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郭晋松;;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肖振强;;从美国GIS调查浅谈国内GIS教育与就业[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忠云;;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制度障碍与保障机制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金大伟;季贵斌;荆明;刘金铁;宋锟;;建筑工程专业基于毕业与就业零过渡教学模式的初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万永;“小企业解决大就业”成亮点[N];中国工商报;2002年
2 李秋菊;透视大学生“就业经济”[N];中国工商报;2002年
3 贾玉亭;把把就业的脉[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东北师范大学 许丙东;就业是硬道理(上)[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杨宜勇;大力发展“三非”就业[N];中国证券报;2002年
6 本报评论员 董迎春;让中小企业成为就业的天堂[N];工人日报;2002年
7 ;代表委员关注就业[N];人民日报;2002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f ;一切围绕就业这个中心[N];人民日报;2002年
9 陈燕;扶持中小企业可扩大就业[N];深圳商报;2001年
10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刘霞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晓博士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海燕;打赢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N];中国经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琦;增长循环中的衰退与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2 孙晓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刘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景强;外部解构—独白或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念双;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于连与祥子形象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张书;于连·索雷尔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变迁[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刘彩云;于连与方鸿渐爱情观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嘉莉;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何永棠;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心理塑造[D];暨南大学;2001年
7 秦娟;“十一五”期间我国失业预警系统模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刘刚;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邓泽惠;试论市场化改革中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艳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6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9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