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奥斯汀的帝国叙事与帝国意识

发布时间:2018-04-01 19:22

  本文选题:简·奥斯汀 切入点:帝国叙事 出处:《广西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简·奥斯汀(1775-1817)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共给世人提供了六部完整的小说。作为一位一生没有机会走出去、没有太多见识的18世纪英国女性,她孜孜不倦地在她熟知的“一寸象牙”上镌刻一个又一个以婚姻为圆心的喜剧。这些小说主要关注的都是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简·奥斯汀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热烈而深刻的喜爱;迄今为止,她的小说已被译为20多种语言,有些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简·奥斯汀的小说也曾遭到学者的抨击。这些学者指责她的小说只关注一个小地方的几户人家的男女婚姻问题,不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关注当时英国的时政。但实际上,这种指责是有失偏颇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处于摄政王朝时期的背景下创作,不管作者是有意避免写进社会环境还是真的忘记描述,作品都不可避免的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本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尤其是赛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相关理论,将文本中虚拟的帝国叙事空间和文本外真实的历史相结合,具体分析隐藏在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和意象,以及小说如何体现处于帝国话语权力中心的英国和处于帝国话语权力边缘的他者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生长在英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时期的简·奥斯汀在大英帝国的国家制度、民族文化、道德价值体系以及家庭秩序的优越性的熏陶下,具有大不列颠和殖民帝国主义的意识,因此她在作品中描写了殖民扩张政策,流露出对帝国主义的认同。只是,不同于笛福、吉卜林和康拉德,简·奥斯汀将自己对帝国主义扩张的态度和描绘巧妙地潜藏在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情感细节中。
[Abstract]:Jane Austen (1775-1817) is a famous British female novelist in the 18th century. She has provided six complete novels to the world. She endlessly engraved one comedy after another on her familiar "one inch of ivory". These novels focus on the marriage and life of squire women. Jane Austen, with her unique feminine powers of observation and lively and witty writing, truly depicts the world around her. The novel has been enthusiastically and deeply loved by read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publication; so far, Her novel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20 languages, some of them household names. However, Jane Austen's novels have also been attacked by scholars who accuse her of focusing only on the marriage of several families in a small place, not on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outside world.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British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But in fact, this kind of accusation is biased.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is cre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gent dynasty. Whether the author deliberately avoids writing in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r really forgets the description, the work will inevitably be branded by that era. This thesis combines the fictitious imperial narrative space in the text with the real history outside the text,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ost-colonialism, especially the criticism of said Orient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concretely the imperialist consciousness and image hidden in Jane Austen's novels, and how the novel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ain at the center of imperial discourse power and others on the edge of imperial discourse power. We can see that Jane Austen, who grew up during the colonial expansion of British imperialism, was nurtured b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British Empire's national system, national culture, moral value system, and family order. Having a sense of British and colonial imperialism, she describes the policy of colonial expansion in her works, revealing her recognition of imperialism, except, unlike Defoe, Kipling and Conrad, Jane Austen cleverly hides her attitude and portrayal of imperialist expansion in seemingly mundane emotional detail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龚隽峰;;大战的序幕——试析英日同盟与日俄战争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彦;;女性写作:从身体到经验——兼论当代女作家的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韩水仙;;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思想概述[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赵刚;;中国的地缘科技战略[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李滨;;马克思的报刊使命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申圆;幸福的遥想—及幻天:罗素幸福哲学视域中的《赎罪》[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6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96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