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
本文选题:奈保尔 切入点:印度三部曲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奈保尔是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移民作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主要反映了过去与现在的矛盾,殖民地独立后的现状以及移民和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奈保尔曾经三度返回他的故土印度并根据三次印度之行创作了《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1965),《印度:受伤的文明》(1975),《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1988)。 本论文以《印度三部曲》为文本立足点,着重研究作家在三次印度之行中对印度的不同印象并探索奈保尔如何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来反映其内心的变化。从三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奈保尔一直试图回归传统文化,但他过去的个人经历却给他带来了一定的隔阂。他通过多种叙事手法和叙事角度来反映了他在三次印度之行中内心经历的挣扎。他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手法来描述所见所闻,并以此弥补自身经历的空白之处。 论文简介了奈保尔的职业生涯,相关的文学研究,《印度三部曲》文本分析中用到的方法论以及研究意义。在主体部分,论文先探讨奈保尔三次印度之行对于其母国的不同印象,他的态度从彻底的失望逐渐转变为乐观的包容。这主要得益于他多年行走于发展中国家,,可以挣脱西式思维的束缚,在感情上更贴近母国。接着论文分析了奈保尔的叙事角度,作者从内部参与者逐渐演变为外部观察者,文本的主观感情色彩也因此得到了淡化,给读者一个更客观的视角观察印度社会。最后探讨奈保尔如何通过其特有的叙事手法来表达他的感受。三部游记柔和了多种叙事手法,包括引用历史材料,著作和新闻,人物描写和采访对话等。结语部分总结了奈保尔如何通过写作重拾其文化身份以及其作品反映的现实意义。
[Abstract]:Naipaul is a multi-cultural immigrant writer whose work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ince the 1950s. They mainly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 status quo after colonial independence and the lives of immigrants and people living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Naipaul returned to his native India three times and wrote the Indian Trilogy, "the Dark Kingdom," based on three trips to India. "A trip to India intertwined in memory and reality."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 "India: millions of Rebellion Today." 1988. Based on the trilogy of India,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writer's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India during his three trips to India and explores how Naipaul reflects his inner changes through different narrative techniques. We can see that Naipaul has been trying to retur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his past personal experience has brought him a certain estrangement. He reflects the struggle of his inner experience in three trips to India through a variet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angles. A whole new way of describing what we see and hear, And in this way to fill the gap in their own experien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Naipaul's career, related literary studies, methodology and significance in text analysis of Indian Trilogy.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Naipaul's home country during his three trips to India. His attitude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otal disappointment to optimistic tolerance. This is mainly due to his many years of travel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is ability to free himself from the shackles of Western-style thinking. Then the thesis analyzes Naipaul's narrative angle, the author gradually evolves from the internal participant to the external observer, and the subjective emotion of the text is desalinated. It gives readers a more objective view of Indian society. Finally, it explores how Naipaul expresses his feelings through his unique narrative techniques. The three travels soften a variet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cluding quo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works, and new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how Naipaul rediscovered his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writing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is work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67.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罗·泰鲁斯;罗池;;深入狮穴——奈保尔的阴暗面及其《半个人生》[J];作家;2002年02期
2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惠婧蕊,杨金华;希望在别处——试解《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逃离的含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罗屿;;都是传记惹的祸[J];新世纪周刊;2009年02期
5 王威廉;;远方之间:从“看”到“见”的距离——奈保尔的话语三棱镜[J];书城;2010年06期
6 罗小云;建构特殊环境 体验文明冲突——解读奈保尔后殖民小说《大河湾》[J];国外文学;2004年03期
7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楚姜;;不要和才子谈恋爱[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年06期
9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10 尹锡南;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三[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刘勇;;映照“千奇百怪世相”的多棱镜——论李R既顺て壳慕峁固厣玔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3 张慧仁;;艾克的自然情结——解读威廉·福克纳“大森林三部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开鸣;;关于重新评价《蚀》三部曲的辨析[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5 胡兴定;;我的《老龄三部曲》与四“二”老年发展观[A];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刘鸿;;小学数学第一册应用题教学三部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7 ;前言[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朱秀静;;浅谈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三部曲[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9 周志敏;;培育市场 规范市场 发展市场——浅谈汽配市场的“三部曲”[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二)[C];2003年
10 李志宁;;实施会员发展三部曲,突破会员规模发展瓶颈——商务领航会员放号策略初探[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天用;十年热血铸就恒星[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陆金玉;从徐州看江苏科学抗旱三部曲[N];光明日报;2011年
3 老徐;“北大情爱三部曲”再版上市[N];中国邮政报;2006年
4 查斯敏;峦庄奏响兴农“三部曲”[N];商洛日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杨建光 冯晓刚;一个村支书的致富“三部曲”[N];昌吉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陈兆兰邋杨晓冬 高娜;鱼城镇唱响经济发展“三部曲”[N];济宁日报;2008年
7 田来东 王玉涛;高密政协谱好委员工作三部曲[N];联合日报;2011年
8 田里;开掘传统文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9 郑云国;市人大常委会奏响新一年开局“三部曲”[N];东营日报;2006年
10 冯昊;鞍钢奏响科学发展三部曲[N];中国环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生庭;冲突的自我与身份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5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9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珊;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媛;反叛与延续——从“反乌托邦三部曲”看反乌托邦小说[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包中华;李R既恕叭壳卑姹颈冉涎芯縖D];苏州大学;2007年
6 吕网中;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D];扬州大学;2011年
7 毕丽君;托尼.莫里森三部曲:展现美国黑人生活的历史画卷[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魏艳峰;无法化约的特立尼达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默然;《父亲三部曲》中的美国及台湾价值观维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7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9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