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妙的新世界》中的科学思想
本文选题:新世界 切入点:科学思想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14期
【摘要】:正一、引言《美妙的新世界》是在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宝库中极为罕见的一本书,它里面所反映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带有科学思想方面的东西,该书运用了科幻的写作手法,从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的很多问题。人类近代文学史上,在文学创作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其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和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也都有其
[Abstract]:First, the introduction "the wonderful New World" is a book that is extremely rare in the vast treasure trove of literary works, from which everything that is reflected in it is very representative.We can see a lot of scientific ideas, the book uses science fiction writing techniques, from the side of a true reflection of many of the problem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human literature,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alents have emerg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these talents is that each person has his own unique writing style and social realistic problems to be reflected.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南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美妙的新世界》中科学思想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玉波;;自由无可逃避对——《美妙的新世界》中科学技术观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魏文佳;;从反乌托邦语境中透析王小波的人文关怀——《白银时代》解析[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3 胡仙萍;闫八一;;赫胥黎的科学教育思想[J];文教资料;2006年35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云剑;论《美妙的新世界》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俊鑫;“美丽新世界”:单向度的社会[D];汕头大学;2011年
3 王晓颖;论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中的顺从机制[D];湘潭大学;2009年
4 房正笑;权力制约下的身份危机[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杨科;论《美丽新世界》中的现代性批判[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金俊岐,李清富;是科学教育,还是自由教育──对赫胥黎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冯惠敏,曾德军,黄静宜;赫胥黎的完全人教育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谭会恒;;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J];意林;2006年07期
2 ;动态[J];俄罗斯文艺;1994年02期
3 刘小妮;幻灭的新世界——对《美丽新世界》的解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米家路;末世与创世——一个通灵者、朝圣者/炼丹术士的新世界幻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5 止庵;面对“美丽新世界”[J];博览群书;2005年10期
6 蓝英年;;从克格勃档案看特瓦尔多夫斯基[J];博览群书;1996年10期
7 李军;新世界预言的参与者——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戏剧简介(续)[J];戏剧文学;1998年06期
8 孙坚;;在科学和艺术间畅游——理查德·鲍威尔斯小说述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郑静;;试论牛顿科学对汤姆逊《四季》的影响[J];南方论刊;2009年02期
10 刘宁;撷取文学波峰浪尖的人——访《新世界》前主编弗·卡尔波夫[J];俄罗斯文艺;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宜丹;;普宁:新世界里的孤岛君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杰;;多一点问题,少一点结论——也谈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永祥;;二十世纪南半球诗圣——瓦列里·别列列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郑楚;;晋江籍菲华作家及其贡献[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建军;;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止阉(学者);在舒服和受苦受难中选择[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罗翠新;蓝色狂想曲推开入海之门[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萧平;佩内洛普:她是那样卓尔不群[N];文学报;2009年
4 ;第四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举行[N];文学报;2009年
5 采访人 欧宏 瞿磊 本报记者;文学是最美的纽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江晓原;乌托邦的噩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本报评论员 郭凯;略萨的“抗争”精神仍在延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通讯员 王登博;王友明作品荣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N];临汾日报;2010年
9 昌伟;铁凝莫言合荐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蒋志兵;走进洛杉矶的乐山女人[N];乐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征;西方语境中的纪伯伦文学创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李小青;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D];四川大学;2006年
7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庄秀芬;古代朝鲜女性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小丁;作为长篇小说家的约翰·契弗[D];四川大学;2005年
2 付艳;虚幻的世界,虚假的幸福[D];吉林大学;2007年
3 安瑛;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延边大学;2007年
4 李薇;《巴黎圣母院》:文学视野中的建筑[D];中南大学;2008年
5 刘际华;寻找新生活的人:劳伦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俞海宝;奥斯卡·王尔德文学创作中的矛盾性[D];兰州大学;2007年
7 高军玲;隐秘的展示[D];西南大学;2008年
8 高nInI;自然意象之隐喻:霍桑罪恶观再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罗荷香;论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两性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汤平;永远的警示[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8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9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