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圣母和夏娃之间——论《拉格泰姆时代》中的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
本文选题:E.L.多克托罗 切入点:拉格泰姆时代 出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对E.L.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的文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小说的叙述策略与历史重构、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文本的历史性及其变形意向和电影手法上,小说中的女性被仅仅当作了背景和陪衬。笔者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理安·艾斯勒的两性关系模式——统治关系模式和伙伴关系模式——及女性主义相关理论诠释和解读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
[Abstract]:The literary evaluation of E. Doctorow's "Lagertam era"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y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novel, new historicism, post-modernism art skills, the historical and metamorphosed intention of the text and the movie-style. The female in the novel is only regarded as the background and foil. 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interprets the female image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novel by using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model of Leanne Isler-the ruling relationship model and the partnership model-and the relevant feminist theories.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青;;从淑的形象解析哈代的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王一卓;;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周述波;;“他者”注视下的“自我”飞翔——从电影《再见艾丽丝》看男权场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魏娜;姚秋月;;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万禺;;论《荆棘之城》中同性爱的力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汪洋;;女性的囚笼——评《鸿鸾禧》中娄太太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9 晏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魅力——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杨金玲;;重大政治举措对英语词语“政治正确性”的推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汤瑶;;狂欢化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解读——对历史的颠覆与重构[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师洋洋;;闪婚的存在合理性——几种新兴视角下的注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刁伟涛;;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和降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许瑾宏;;女性研究论文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以2010年中国心理学主流期刊为例[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8 杨志红;;以性别视角浅析婚姻心理个案[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9 吴艳平;;女性的幻象与镣铐——儿童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卓惠萍;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者丽琼;英国反家庭暴力法律的历史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潘秋蕾;《马利纳》作为女性主义文化、社会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晨;当代女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周建兰;新世纪《东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欧海艳;林白小说创作本土化流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陈晓芳;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谷青;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星亮;T.S.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透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黄颖;;论尤金·奥尼尔塑造女性形象的表现主义手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代菁;;《源氏物语》中悲剧的女性形象之我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4 李轶坤;;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苏屹峰;;莎士比亚不同创作时期中的女性形象概览[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田甜;;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向丽华;;试论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8 方晓梅;;《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J];理论界;2006年11期
9 蒋彩云;蒋栋元;;菲勒斯中心语境下《圣经》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杜予景;;庞德诗作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爱武;;坂口安吾小说《满开的樱花林下》考察——“山贼”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刘成富;;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再认识[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甘惠侨;;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浅析:论《小妇人》中的教育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邢以丹;;爱的理想、困惑与解答——论林真理子《只要赶上末班飞机》和《京都行》的文学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何晓涛;;硬汉精神背后的思考——重读《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欣;海明威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N];吉林日报;2010年
2 张中载;“改写”:让经典绽放出别样的光芒[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女性文学彰显婚恋新取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顾杏娣;当达·芬奇遭遇弗洛伊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侯玮红 编译;“身体本身就是界限”[N];中国妇女报;2002年
6 薛新秀;惊世骇俗美狄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8 秦宏;由Cakes and Ale的译名引起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杨旭;金东里小说女性意识浅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江雨;奥菲利亚或有原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桂玲;渡边淳一情爱文学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许原雪;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谢春艳;俄罗斯文学中的圣徒式女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王庆勇;论亨利·米勒的小说艺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蔡玉侠;E.L.多克托罗历史小说中的去神话改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高天;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钟艳萍;论王尔德小说和戏剧中的审美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文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琳;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园华;[D];西北大学;2011年
4 赵玉君;父权意识下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晓平;从倾斜到平衡—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蔡岚岚;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戚永慧;论劳伦斯作品的女性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丽娜;卡夫卡的女性世界及其创作[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洪连;王尔德戏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D];青岛大学;2010年
10 章瑜;论谷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8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69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