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厨川白村的象征化思想

发布时间:2018-04-11 15:21

  本文选题:厨川白村 + 《苦闷的象征》 ; 参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摘要】:厨川白村的象征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苦闷的象征》一书中。他的这一学说不限于修辞学的范围,而是其文学基础论、本质论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达。苦闷的象征化是其文学思想的基础,文学的象征化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象征化的象征是其学术思想的艺术性阐发。古来谈象征者不少,像厨氏这样对象征化深入而圆通的解析,应属凤毛麟角。厨氏象征说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深邃的理论意义。解析他的象征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层地理解日本文学和风俗文化,看到日本文学思想中开放性和变革性的向度。
[Abstract]:The symbolic thought of Kitchuanbai Villag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Book of symbol of boredom.His theory is not limited to the scope of rhetoric, but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his literary basis, essence and methodology.Symbolization of distress is the basis of his literary thought, symbolization of literature is the core of his literary thought, symbolization of symbolization is the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 academic thought.In ancient times, there are many symbolism, such as Chou to symbolize the deep and round analysis, should be rare.Ku's symbolism has rich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The analysis of his symbolization theory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ustom culture deeply and to see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nd change in Japanese literary thought.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日哀感文学比较研究》(批准号:11ZGM7500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创新研究项目《中日物性思维比较研究》(批准号:12ZXGG03)
【分类号】:I31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宏;厨川白村与弗洛伊德[J];东疆学刊;2003年04期

2 王文宏;厨川白村与《近代文学十讲》[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3 王文宏;“情绪主观是文艺的始终”——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文宏;厨川白村的主观文艺进化论[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铁钧;从审美取向看厨川白村文艺观的价值认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王文宏;一个具有悖论情结的文艺思想家——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7 高剑莉;;厨川白村作品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8 黄德志;;厨川白村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传播[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9 严云受;刘锋杰;;象征化与典型化比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10 王文宏;情绪主观:文艺进化的主流——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J];东疆学刊;200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美皆;迈克尔·坎宁安的成名小说《末世之家》[N];文学报;2001年

2 李文俊;演绎海明威[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宏起;布尔加科夫小说的虚幻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颖异;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雪;论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渔樵;由田汉《白蛇传》的改编看厨川白村《近代恋爱观》之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肖莹;《苦闷的象征》与五四新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春雨;日本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创造社的影响[D];辽宁大学;2009年

5 李菊萍;本间久雄的文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杨霞;民族寓言[D];河南大学;2008年

7 徐燕;此境亦或它境[D];南昌大学;2007年

8 王韵秋;美杜沙之笑[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素;田汉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接受及其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慧雅;母女情深: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运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6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36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