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书写”与身份建构——解读林幸谦《狂欢与破碎》的反模拟书写
本文选题:《狂欢与破碎》 + 后散文理论 ; 参考:《华文文学》2014年05期
【摘要】:马华作家林幸谦的散文集《狂欢与破碎》是作家本人提出的"后散文理论"的重要实践。文集中的反模拟书写模式即是对传统散文写作成规的突破。林幸谦的这种"颠覆书写"源自于其深切的边缘体验和"暧昧"的文化身份,是作家逃遁现实、建构其文化认同的一种独特方式。
[Abstract]:Ma Hua writer Lin Xingqian's prose collection Carnival and fragm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post-prose theory put forward by the writer himself.The anti-simulation writing mode in the collection is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prose writing rules.Lin Xingqian's "subversive writing" stems from his profound marginal experience and ambiguous cultural identity, and is a unique way for writers to escape reality and construct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338.0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小新;马华作家林幸谦创作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杨乃乔;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林幸谦;九十年代台湾散文现象与理论走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汪桂芬;谈小说翻译者关注叙述视角的必要性——兼评海明威的叙述艺术及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王玉明,冯晓英;叙述视角的选择与文体效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吴文安;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翻译——《红楼梦》英译文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胡织女;;失衡突出与小说的主题关联性——《雨中的猫》之文体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丽;;从“认同”到“背叛”——193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体式的多样化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茜;;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为指导探讨不同文体的翻译技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刘卫英;马彦芳;;《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的空间叙事艺术[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3 郑崇选;;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与缺失——兼及对当下文学发展的一种批评[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思明;《赎罪》叙事视角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佳;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溪清 ,渝嘉;当代散文创作纵横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2 林幸谦;九十年代台湾散文现象与理论走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芳;;美国非裔戏剧家笔下的文化身份建构与彰显[J];戏剧文学;2010年07期
2 曾桂娥;江春媛;;论《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3 王建平;刘娇;;走出身份迷误——解析《眼望上苍》的种族身份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红岩;林龙飞;;“想象”中的个人身份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陈开富;;奥巴马与“美国梦”及黑人身份建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6 王晓丹;;论《上海舞》中的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梁本斌;;对话基础之上的身份建构[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许娅;;从乔托壁画到自然风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游客凝视和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9 刘白;;论《已知世界》中的身份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4期
10 李红燕;;《希望之乡的莫娜》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战[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辉宇;日本的自我认知与身份建构[N];学习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王p鷓,
本文编号:1736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3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