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谭云山对泰戈尔中国情结的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12 19:21

  本文选题:泰戈尔 + 谭云山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摘要】:学术界常将泰戈尔对中国的深厚友好感情称为"中国情结",谭云山则是泰戈尔"中国情结"上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使者,谭云山是泰戈尔的学生、同事和最亲密的朋友。谭云山积极协助泰戈尔发起创办了中印学会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担任中国学院首任院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泰戈尔通过多种方式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盛赞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精神,谭云山从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often refer to Tagore's deep friendship to China as "China complex", while Tan Yunshan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agore's "China complex".As a cultural emissary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Tan Yunshan is a student, colleague and closest friend of Tagore.Tan Yunshan actively assisted Tagore in launching the China Indo-India Society and the China College of Ind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nd served as the first Dean of the China Institute.In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agore denounced the criminal acts of Japanese militarism in many ways and praised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eir spirit of brave resistance to the war, from which Tan Yunsha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a bridge.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级特色专业第六批高等学校建设课题(课题编号:TS11882)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课题编号:2010年度第147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35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艾丹;;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泰戈尔热”——五四学界对泰戈尔的译介与研究(1920~1924)[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2 魏丽明;;“挟洋自重”和“借光自照”——1999年英文版《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的启示[J];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3 毛世昌;;泰戈尔的大爱思想——泰戈尔与中国[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段维彤;胡阳;;谭云山的大同思想及其对印度、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J];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03期

5 董友忱;;谭云山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J];南亚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奇岭;;泰戈尔访华与革命文学初潮——从1924年泰戈尔访华讲学受到抵制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颜治强;从《吉檀迦利》看东方英语文学在西方的接受[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3 石之瑜;黄威霖;余帛灿;;印度知识界面对中国的深层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4 冉东平;从现实走向理想的悲歌——评泰戈尔的象征主义戏剧《邮局》[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刘风云;;浅谈泰戈尔的和谐教育思想[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6 杜鹃;泰戈尔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管窥[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7 阿维吉特·巴勒吉;陈萍;;魏风江——中印友好关系的先驱者[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04期

8 陈星;;丰子恺艺术教育事业年表[J];美育学刊;2012年05期

9 叶洪;Trevor Hay;;中国文化保护与跨文化的“第三空间”[J];求索;2010年07期

10 刘风云;;泰戈尔的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文教资料;2007年2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娟;泰戈尔与“五四”新诗[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3 李丽;社会符号学观照下的《吉檀迦利》中译本比较[D];中南大学;2006年

4 吴莎莎;丰子恺文人漫画诗趣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王秋君;泰戈尔诗歌中的生命美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董燕静;泰戈尔来华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7 董婷婷;国际科学文化名人访沪及其影响(1919~1937)[D];东华大学;2009年

8 王振华;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和谐教育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于笑竹;泰戈尔与民族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范亮亮;现代文学视野下的泰戈尔来华事件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中村聪;马燕;;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之创立[J];东方论坛;2008年05期

2 谭中;;采用“地缘文明”范式促进中印关系发展[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2期

3 刘作忠;;《中国国民党党歌》曲作者程懋筠[J];世纪;2004年06期

4 季羡林;;泰戈尔与中国[J];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2期

5 李明;泰戈尔的中国梦在这里实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概览[J];世界汉学;2005年01期

6 谭中;;“CHINDIA/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张光t,

本文编号:174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4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0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