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本文选题:辛格 + 叙事交流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美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他用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意第绪语,记叙了特定历史时期犹太人对于宗教、伦理以及生命的思考。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东欧犹太人的民间记忆和宗教传统,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却又与世隔绝的犹太社区生活画卷,,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在同化过程中的种种恐惧、渴望和矛盾的心理,折射出犹太文化传统和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国外对于辛格的研究已经开展得较为深入,这些研究充分揭示了辛格的作品与犹太宗教、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了作者的创作技巧以及现代性、犹太性等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对于辛格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的研究论文和部分专著充分揭示了辛格作品的创作渊源、创作主题及人物特征等,甚至还将辛格作品中的人物与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力地推进了辛格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但是,国内外大多数的研究均以辛格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对于辛格短篇小说的系统研究则相对匮乏。少量的研究试图揭示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但至于将叙事理论与辛格作品充分结合进行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本论文拟从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从叙事交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诸角度,对于辛格的短篇小说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意图有二:一是运用叙事理论工具分析文学作品,探索叙事学理论框架下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深入挖掘辛格短篇小说的结构技巧和美学价值,以进一步提高读者对于辛格短篇小说的艺术鉴赏水平。本论文对于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主要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细读并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对于叙事理论的诠释和应用,一方面则尽力避免片面、孤立地解读辛格的作品。 本论文研究发现,辛格的叙事交流意图主要是通过“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实现的。在辛格的短篇小说中,以“隐含作者”为核心的叙事交流应被看作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真实作者、文本和读者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同时,辛格短篇小说中的叙述者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和类型化趋势,主要体现为热情的“说书人”和冷静的“旁观者”,两种风格的叙述者尽管表现迥异,但都在叙事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交流作用。 辛格短篇小说中的叙事视角飘忽不定,叙事过程引人入胜,其原因正是由于采用了多变的视角模式。论文在对47篇小说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辛格在短篇小说中倾向于较多地采用全知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和“魔鬼”视角,并且每一种视角模式都在叙事过程中产生了非常独特的效果。全知视角有利于展示宏大的叙事场景,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可以有效增加叙事的张力,而“魔鬼”视角则便于对残酷的现实世界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更加充分地揭示作品的主题。辛格还试图在同一部短篇小说中引入不同的视角模式,通过视角模式的转换增加叙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辛格短篇小说的结构剪裁得体、变化多端,尽显文学作品的形态之美。辛格的短篇小说在线性结构上呈现出三种类型:链式、圆形和回形结构,在功能结构上则异化为四种类型:背弃—回归、坚持—救赎、堕落—泯灭以及迷茫—幻灭。每一种结构都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且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密切相关,忠实地服务于作者的叙事意图。除此之外,辛格短篇小说的开头别致、结尾点睛,是作品结构的精华所在,也最能体现辛格高超的叙事技巧。 时间和空间作为两个重要的叙事元素,在辛格的短篇小说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论文研究发现,辛格在短篇小说中非常注重对于时间叙事技巧的把握,通过概述、场景描写和重复等手段,使得叙事过程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辛格对于空间技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于两大空间叙事场景——波兰犹太社区和现代美国社会的设定和渲染上。辛格在短篇小说中不仅赋予空间强烈的象征意义,还深入刻画了犹太人在历史空间中的挣扎与苦痛。当犹太人的生活和精神在现实空间中不断地受到挤压和扭曲时,他们只能选择在”梦幻”的空间中寻找慰藉。 论文通过细致分析和小心论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辛格短篇小说中叙事交流的自然流畅、叙事视角的灵活多变、叙事结构的精致巧妙,以及时间和空间技巧的合理运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三届“咖啡馆短篇小说奖”评选揭晓[J];作家;2011年13期
2 杨叛;;如何创作短篇小说①[J];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半月版);2011年02期
3 杨叛;;第一课 如何创作短篇小说②[J];今古传奇(武侠版下半月版);2011年02期
4 布丁娃娃;;短篇小说de龙猫[J];男生女生(银版);2006年03期
5 黄书泉;;短篇小说的经典性写作及其可能性——许辉短篇小说漫议[J];扬子江评论;2011年03期
6 邵风华;;短篇小说要具有长篇小说的气质[J];青春;2011年09期
7 ;国内规模最大的世界现当代短篇小说丛书王安忆撰写丛书总序[J];书城;2011年08期
8 段崇轩;;世俗社会中的上下求索——近年短篇小说综述[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9 刘庆邦;;方寸之间见功夫[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年08期
10 ;王祥夫创作年谱[1984—2009][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入选作品篇目短篇小说卷[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2 洪治纲;;洗尽尘滓 独存孤迥——2005短篇小说创作巡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3 李万钧;;中外短篇小说的故事和性格[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卞峰;;论福斯特和他的短篇小说[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袁基亮;;贺享雍短篇小说谈[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谢有顺;;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7 萨支山;;“故事”与“抒情”: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说的两种可能性[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汪政;晓华;;小说在谁的手里成为刀子——谈盛可以的短篇小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9 吴开晋;;可资借鉴的短篇小说创作技巧——重读著名作家郭澄清的短篇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10 王腊宝;;“被贬抑的艺术”——二十世纪形式批评视阈中的短篇小说[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著名作家,宁夏作家协会主席 石舒清;《六盘山文化丛书》短篇小说卷序[N];固原日报;2009年
2 桑永海;短篇小说不应衰落[N];文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章红雨;作家呼吁建立短篇小说出版机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4 全国政协委员 王安忆;短篇小说的物理[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滢莹;短篇小说更接近我的内心[N];文学报;2011年
6 李洁菲;短篇小说的荣哀[N];湖北日报;2004年
7 张学昕;亟待跨越的短篇小说[N];人民日报;2004年
8 张学昕;亟待跨越的短篇小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9 汪政;短篇小说的沉沦[N];文艺报;2004年
10 胡平;短篇小说:无心插柳柳成行[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乃刚;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郝敬波;论新时期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晗;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莉;周瘦鹃主编时期《申报·自由谈》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文迎霞;晚清报载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颜敏;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D];暨南大学;2008年
9 房莹;陆澹v婕捌湫∷笛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文娟;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萍;论90年代短篇小说的空间形式[D];青岛大学;2005年
2 蔡隽;从“现代”到“后现代”[D];苏州大学;2004年
3 李翔;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陈静纯;哈代短篇小说中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苗海红;张天翼短篇小说艺术论[D];扬州大学;2010年
6 陈述;厄内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说主题的多样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刘素芳;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8 芦君君;海明威短篇小说对话的语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晓红;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叙事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晗;《论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4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4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