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专题

发布时间:2018-04-17 07:23

  本文选题:东方文化 + 泰戈尔 ; 参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编者按:百年历史沧桑,中西方文化始终在冲突中交融,在交流中进步。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为亚洲赢得了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东方文化引起世界关注;2012年,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使东方文化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被誉为"东西方文化桥梁巨人"的泰戈尔,其作品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百年来始终保持着高
[Abstract]:Editor's note: the century-old vicissitudes of history,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ve always been in conflict, progress in exchanges. In 1913, Indian poet Tagore won Asia the first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Oriental culture attracted world attention; in 2012,As the first native Chinese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Mo Yan has once again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world.Tagore, known as the "brid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whose works are always high in the spirit of humanitarianism, has always been high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超;;我心目中的泰戈尔[J];广东第二课堂(中学生阅读);2010年09期

2 袁梅;;历史的契机 文化的融通——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因探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牛宏华;《吉檀迦利》符码破译[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3期

4 飘絮;;迷失的礼物──泰戈尔的《新月集》读后[J];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04期

5 刘静;;爱、诗歌、文学本质精神——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析论[J];黄河文学;2007年05期

6 徐坤;;泰戈尔与中国文人[J];南亚研究;1993年03期

7 刘建;《吉檀迦利》:泰戈尔的哲人绝唱[J];上海教育;2005年Z2期

8 韩斌育;;泰戈尔的东方传统与西方情结[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9 陈世荣;诗人的心迹—《吉檀迦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十品;;触摸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话[J];散文诗;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善洁;;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魏建;;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罗晓云;;手中的鸟——析莫里森《宠儿》中的环境描写[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曹志明;郭丽萍;;大江健三郎与其初期作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周红;;加皮尔与《加皮尔百吟》——兼论对郭沫若的影响[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王国富;;论《巴尔塔斯画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李唯中;;纳·迈哈富兹小说艺术的发展阶段[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8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9 刘浩;;“巴比特式”人物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10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荆夏瀚邋关山;饱蘸激情的写作[N];山西日报;2008年

2 冯爱珍;快美的诗情 超卓的哲理[N];文艺报;2011年

3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学;捧起第一次的茉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余心岳;文明危难之际,坚信人性尊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岩泉;驾起《新月》船 驶入童心海[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怡文;泰戈尔叙事诗[N];文学报;2001年

7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诺贝尔文学奖[N];光明日报;2008年

8 杨振同;谁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耶利内克[N];深圳商报;2004年

9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站 孙晓敏 李玉东;发现表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新符号[N];光明日报;2006年

10 王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王慧;《春香传》的文化人类学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唐晓云;用自己的声音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梁莉娟;对话、平衡与超越[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鲁晓雁;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s,

本文编号:1762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62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