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电影与福克纳叙述形式的革新——兼论《八月之光》的电影化叙事

发布时间:2018-05-04 22:26

  本文选题:《八月之光》 + 蒙太奇 ; 参考:《国外文学》2013年04期


【摘要】: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福克纳的突出成就之一在于其小说叙述形式的革新。这种革新不仅是因为突破小说内部叙事传统的需要,也因为同时代新兴的电影与艺术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压力、冲击与启发。但是,后者在福克纳小说的研究中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探讨福克纳叙述形式实验的动因及其与电影的互动关系,并以《八月之光》为例,阐明电影化观念和手法在该小说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揭示电影化思维对福克纳整个小说创作的意义。
[Abstract]:As a master of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he 20 th century, Faulkner'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lies in the innovation of his novel narrative form. This innovation is not only due to the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narration within the novel,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impact and inspiration on literary creation caused by the new trends of film and art in the same era. However, the latter often does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study of Faulkner's nove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of Faulkner's narrative form experiment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film, and takes Light in August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cinematographic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the novel. Thus, it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cinematographic thinking to Faulkner's whole novel cre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CDJSK10 01 94)资助,系“文本与视觉的互动:美国经典小说的影视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712.074;J9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湘云;上帝的记号:福克纳“白痴”形象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余小倩;朱振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张艳;;福克纳小说中的多重声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杨燕;;危情玫瑰别样红——论艾米丽南方情结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许晓萍;;短篇小说《夕阳》的背景及人物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彩霞;;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文学王国的基督教图景[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民;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芳;《八月之光》的叙事结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7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雪;《八月之光》的存在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严青;论福克纳种族立场的模糊性[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谭咪咪;超越生存处境的自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雪来;;现代电影观念探讨[J];电影艺术;1983年10期

2 余倩;;不要束缚电影的手脚——关于电影观念的通信[J];电影新作;1985年02期

3 黄莉;;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J];电影评介;2008年04期

4 陈玉通;;电影观念和电影创新[J];前线;1986年04期

5 钱运达;马克宣;;《画的歌》与动画电影观念——与胡依红同志商榷[J];电影艺术;1985年06期

6 罗雨;;INTERNET“CODEWORD”语言浅谈[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2期

7 徐卫;;中国画视觉化倾向的反思与超越[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汪代明;;引擎电影,电子游戏与电影的融合[J];电影艺术;2007年03期

9 黄清;;艺术还是娱乐:黄建新、冯小刚电影观念比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肖严志;唐德红;;论产品设计中的概念化、视觉化、商品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烛非;;中国电影镜像语言演进中对蒙太奇的再探究[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半夏;秦彤;;娱乐与载道——中西方电影观念与文艺传统的关系之比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刘顺发;;视觉化报纸与美丽经济[A];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2007美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会军;;数字技术、观念、制作的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钟荣健;;视觉化趋势,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运作探索[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6 崇秀全;;死亡与摄影[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陈伟;;报纸设立“视觉中心”之我见[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牟红;;景观生态设计的视觉化战略研究[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10 徐卫;;植根于书法艺术的中国画视觉特性——兼谈中国画视觉化问题[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宏峰;大电影观念下的影视研究[N];人民日报;2011年

2 徐军国;文字新闻的视觉化探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何晓诗;导演高峰:拍更视觉化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黄锴;3D“跛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曹玉林;展览模式导致中国画视觉化[N];美术报;2006年

6 西安人民广播电台 别鸿安;新闻视觉化——基于科学发展理念的广播创新[N];陕西日报;2009年

7 易均邋孟展 胡希文;宜兴供电公司小改革带来大成效[N];国家电网报;2007年

8 周洁;民族电影何时“名利”双收?[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牛春梅;北京人进影院年均不足1次[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张楠;流行音乐——听的?还是看的?[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伟;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D];上海大学;2013年

2 张晓飞;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再解读[D];辽宁大学;2013年

3 刘永宁;现代电影形式感染力的影像机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孙燕;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程雯慧;动画的影像叙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7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邹建;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10 孙鹏;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娱;《八月之光》人物刻画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厉先锋;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绮;蒙太奇在建筑投影艺术中的应用及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林雨书;摄影中的蒙太奇[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5 赵丹;建筑中的蒙太奇现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葛挺;《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莫斯的悲剧根源[D];安徽大学;2011年

7 郭百灵;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和审美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涛;动画中画面蒙太奇探讨和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1年

9 徐冰洁;从基督教视角对《八月之光》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唐钰敏;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八月之光》[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44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44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