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的互文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5 02:17
本文选题:拉尔夫·埃利森 + 看不见的人 ; 参考:《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1期
【摘要】:凭借1952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赢得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一位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由于埃里森非常了解黑人社区生活、民俗文化,还阅读了大量欧美经典文学作品,因而创作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本文试图借助互文性理论,从一个全新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无论是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从广义的互文性来看,《看不见的人》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埃利森广泛借鉴许多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使《看不见的人》成为一部了解美国黑人文化与历史的经典著作。
[Abstract]:Ralph Ellison earned his place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 important African-American writer, with his 1952 novel the Invisible Man. Ellison wrote this great work because he knew black community life, folk culture, and read a lot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lassics. With the help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works from a new angle. Whether from the narrow sense of intertextuality or from the broad sense of intertextuality, the invisible person ha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textuality. Ellison drew lessons from many European and American classics, making the Invisible Man a classic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black Americans.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加莉;;独特的爵士乐神韵——评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芮渝萍,刘春慧;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文学的新视点[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琳;从无形到有形[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秀玉;美国黑人的困境与自救[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李加莉;《看不见的人》:一曲为黑人生存境遇呐喊的爵士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易立君;来自边缘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萍;寻找失落的自我[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薇;从存在主义角度探索《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认同[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炜;《看不见的人》中的飞散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丽亚;超越与融合[D];吉林大学;2007年
9 蔡s,
本文编号:1845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4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