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

发布时间:2018-05-05 12:31

  本文选题:战后德国 + 后现代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摘要】:战后德国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及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其从分裂到统一后的文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民主德国作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与社会的互动,联邦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发展变化,均为我们探讨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从两德最著名的前辈作家伯尔、格拉斯、克·沃尔夫、海纳·米勒到1968年代作家彼得·施耐德、乌佛·梯姆、施林克等,从他们获得高度评价、影响广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察见一种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演变的文学发展路径。
[Abstract]:Postwar Germany was a microcosm of the East and West camp in the Cold War and the world structure after the Cold War. The writers' literary performance of realistic socialis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works and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iterature after the war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rovide us with an important angle of view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s and literature. From Burr, Glass, Ke Wolfe, Heiner Hans Muller, two of Germany's most famous predecessors, to the 1968 writers Peter Schneider, Uftem, Schlinke, and so on, from their highly valued and influential work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a way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from realism to postmodernis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分类号】:I516.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新主体性”文学管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莉;;用芬芳征服文学——简述德籍作家帕·聚斯金德在《香水》中的文学创作[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3 陈靓;试论巴赫曼的小说《马利纳》[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4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的恶魔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林笳;君特·格拉斯的叙事艺术——以“但泽三部曲”为例[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吴锡民;西方文学与法再思索[J];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7 许健;;以舞台写历史——德国“文献剧”代表作浅析[J];剧作家;2012年02期

8 王薇;;寻找迷失的自我——浅析博托·施特劳斯小说《献词》中的新感伤主义[J];考试周刊;2011年82期

9 曹月秋;;透视中德两部《灰阑记》下的中西文化差异[J];理论界;2011年06期

10 印芝虹;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施显松;出入历史之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马爱华;论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暨南大学;2003年

3 翁晓玲;试论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与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武小飞;历史反思的启示录[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树芳;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D];西南大学;2008年

6 张昂;君特·格拉斯作品中的动物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卞晓俊;克里斯托夫·梅克尔《回忆我的父亲》中的父亲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包耿宜;“但泽三部曲”的神话原型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雁;德国戏剧在战后两个德国中的不同发展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祝凤岚;君特·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D];黑龙江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丰国林;;汤婷婷、莫里森的后现代写作风格和女性意识的比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马文;;德国文坛又起波澜——围绕一本小说的戏剧性事件[J];博览群书;1997年10期

3 马娅;;二战后德国文学语言的道德重建——论格拉斯的贡献[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4 刘纯德;一颗早陨的文学新星——论沃尔夫冈·博歇尔特[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0期

5 陶媛媛;;德国人的耻与勇[J];书城;2009年12期

6 吴麟绶;;从《厨房的钟》谈起[J];外语教学;1984年01期

7 张志忠;废墟上崛起的自由斗士——论海因里希·伯尔[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8 尹凤霞;试论《看不见的收藏》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吴梅;;《朗读者》:文本建构的独特性与丰厚性[J];山东文学;2009年10期

10 纪秀明;;论阿特伍德《别名格雷斯》的复调叙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朗读者》:体会“反思”的魅力[N];文学报;2006年

2 殷实 书评人;被胁迫着旅行[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余匡复;德语“文学教皇”的回忆录[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洪兆惠;想到两个文学常识[N];辽宁日报;2006年

5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站 孙晓敏 李玉东;发现表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新符号[N];光明日报;2006年

6 袁f^;历史和现实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5年

7 李昌珂;永远不能忘记的记忆[N];文艺报;2005年

8 来颖燕;《周末》:选取非凡人生的横截面[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施显松;出入历史之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杜艳;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读者》中汉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寇芙蓉;历史与现实之间—《朗读者》与“平庸的恶”[D];海南大学;2011年

3 任铮铮;事实与观点[D];青岛大学;2007年

4 张敏静;《朗读者》的“羞耻感”主题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黄洁;道德越界者的忏悔—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生死朗读者》[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周红;德意志民族的启示录[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树芳;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D];西南大学;2008年

8 卞晓俊;克里斯托夫·梅克尔《回忆我的父亲》中的父亲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马绎;从田园牧歌到历史、政治:解析西·伦茨作品中的家乡概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47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47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3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