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对古希腊神话在人性上的继承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8-05-05 22:03

  本文选题:希腊神话 +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影响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神话中对人的本性的探索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其影响。在他的悲剧作品中,有其对希腊神话人本精神的继承,同时他对人性的理解又超越了希腊神话,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本文分为五部分。前言部分介绍了希腊神话及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关于人性的体现。第一章分析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人的自然本性上对希腊神话的继承与超越。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人的斗争精神上对希腊神话的继承与超越。第三章聚焦于人性与神性的统一。最后得出结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仅继承了古希腊神话中关于人性的探索,同时还呈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使人性的理论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Abstract]:Ancient Greek mythology is the cradl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its influence permeates every corner of western culture.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mythology is one of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Shakespeare, as the greatest dramatist of the Renaissance,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In his tragic works, he inheri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Greek myth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hi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ranscends Greek mythology and glitters with the light of humanis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nature in the four tragedies of Greek mythology and Shakespeare.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Greek mythology in the human nature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Greek mythology in the struggle spirit of the four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u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divinity.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but also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sm, which further sublimate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文森;从It is a long lane…说到莎士比亚的It is a wise father[J];外语学刊;1985年02期

2 胡风;;从莎士比亚谈起[J];新文学史料;1988年04期

3 李伟民;莎士比亚文化世界——评《简明莎士比亚辞典》[J];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06期

4 刘厚生;同莎士比亚开了一次亲善的“玩笑”──看锦上添花的新《第十二夜》演出[J];中国戏剧;1994年05期

5 刘明厚;多元化的莎士比亚──1994上海国际莎剧节评述[J];戏剧;1994年04期

6 魏家川;夫妇为人伦之始──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探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影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他的“黑夫人”[J];世界文化;1994年02期

8 张文瑾;在英国的日子里[J];海内与海外;1994年01期

9 王吉梅,,阎黎;立足现实 反思人性─—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创作倾向[J];学术交流;1995年02期

10 孙婷;莎士比亚为什么不能乘上戏曲这艘船来中国呢?[J];上海戏剧;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裘行洁;;斯特拉特福的启示[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3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葛景春;;继承与超越——论李白诗风与地域文化的关系[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连元;;审美与生活[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7 张中良;;编稿马虎不得[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陈志宏;;美国硅谷的创新机制[A];跨世纪的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埃·罗布莱斯;沈大力;陈明远;;《棠棣之花》法译本序言[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朱自清;;诗与公众世界[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莎翁真是用密码写作的“乱党”?[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杨程波;莎翁故乡旅游开发给我们的启示[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通讯员 杨英姿邋记者 余传诗;《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彭镜禧;戏曲与莎士比亚之间的约与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孟保青;意在出新的《新莎士比亚全集》[N];文汇报;2000年

8 子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晏和淘;莎士比亚与管理艺术[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10 谌 力;超越莎士比亚并不难[N];网络世界;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雅敏;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徐畔;拓扑心理学认知空间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高莲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与《圣经》的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朱莉雅;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父女关系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曾小玲;奥瑟罗的他性在原剧和帕克电影中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5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6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9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春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9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49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