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复兴者——拜伦诗剧创作价值论
本文选题:拜伦 + 诗剧 ; 参考:《戏剧文学》2013年11期
【摘要】:诗剧是拜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八部诗剧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个性化特色非常突出,代表了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诗剧创作的风貌与水平,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化和戏剧观的偏激导致拜伦诗剧最终未能达到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高度。
[Abstract]:Poetry play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Byron's creation. His eight poetic plays are rich in content, diverse in subject matter and outstanding in individualized features, which represent the style and level of the creation of poetic dramas in the European Romantic period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later generations. Unfortunately,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extreme view of drama led Byron's poetry to fail to reach the height of Shakespeare's.
【作者单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拜伦诗论研究》(编号:11YBA17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1.0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路;;从隐忍到反抗:贝特丽采的救赎之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王林;;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意象使用的分析:以《伦敦》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郝伟;胡永近;;《艾米莉三部曲》的浪漫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申宝国;;运用认知推理 透视布莱克《老虎》[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语音形式审美[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关海霞;胡彦彦;;《希腊古瓮颂》赏析[J];长城;2009年04期
7 毕磊菁;;从《英国诗史》看王佐良的文学史观及翻译主张[J];长城;2011年02期
8 王姝;;柏拉图主义对浪漫主义诗论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国清;;人类成长的寓言史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古舟子咏》[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10 牟娜娜;;雪莱诗歌创作和爱情观中的理想主义[J];当代小说(下);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3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6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7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莉;拜伦叙事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春梅;论《绿山墙的安妮》的写作技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烨;西方近代自然语言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景雪竹;威廉·布莱克绘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郭劲松;论柯勒律治的有机整体诗学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谭妍爽;论九叶诗人郑敏的诗学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李振中;走向对话[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张晶晶;论济慈诗歌中的意境创构与精神价值[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杨善根;大地之诗永不止:济慈自然诗歌的生态审美[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10 蒋永影;论穆旦诗歌中的中西文化冲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伯特·李保罗;姚人杰;;狙杀区[J];译林;2011年02期
2 王鉃中;;青春的旋律——《闲暇的时刻》[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孙修华;论拜伦浪漫主义基础[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4 宁梅;近二十年中国“拜伦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黄丽娟;永无疲倦的探索者——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艺术与人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梁桂平;;拜伦的生命意识解读[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曹楚;;论拜伦对政治和文学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8 申奥;;浪漫主义诗人拜伦[J];读书;1980年05期
9 曾艳兵;;拜伦“该死”吗?[J];博览群书;1998年02期
10 冯绪;拜伦诗歌的异国情趣[J];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尧;;论奥尼尔《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大厦》中错位的拜伦式想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岫敏;;传记视野中的书信[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谢大光;;济慈书信的纪传价值[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余凤高;寻求大诗人的文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杨正润;故事比赛与现代普罗米修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徐鲁;近看文化罗马[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邢贲恩;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N];学习时报;2000年
5 杨正润;无私的?不道德的?疯狂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艳兵;西方的文学经典并非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杨建民;徐志摩与托玛斯·哈代[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康慨;苏联文学解体二十周年[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毛尖;你的心已经干涸在你的写作中[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莉;拜伦叙事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张静;雪莱在中国(1905-1937)[D];复旦大学;2012年
4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7 蔡海燕;论奥登的乌托邦精神[D];浙江大学;2010年
8 潘桂英;普罗米修斯在中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拜伦诗歌中的东方想象与自我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健;“希腊形象”在拜伦诗歌中的体现、地位及其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乐;拜伦诗歌中的女性观[D];南昌大学;2012年
4 马勇;论《海盗》兼及拜伦自由反叛之英雄气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郭泽辉;论拜伦《唐璜》中所体现的女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鹿杰;拜伦与该隐传统[D];西南大学;2012年
7 林思丞;话语权力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郭青青;拜伦的东方书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飞;对《大教堂里的谋杀》的语用文体学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张P;论拜伦诗歌中的东方主义思想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8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6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