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的马克思女权主义解读
本文选题:纯真年代 + 伊迪丝·华顿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作为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伊迪丝·华顿凭借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获得了1921年普利策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华顿刻画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上流社会三位主人公—埃伦·奥兰斯卡夫人、梅·韦兰和钮兰·阿切尔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华顿刻画出了许多生动的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作为社会传统的受害者陷入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女权主义为理论基础,分析社会与个人之间深刻的矛盾。在《纯真年代》中,一方面,女性在自己追求幸福和自由的过程中深受男性的压迫,不得不屈从于男权社会的准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女性遭受了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利益的双重迫害,逐渐论为资本主义男权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因此,女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 论文主要分成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伊迪丝·华顿和她取得的文学成就,并分别阐述国内外对《纯真年代》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马克思女权主义理论和斯皮瓦克的女权主义理论。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两位女主人公埃伦·奥兰斯卡夫人和梅·韦兰在男权社会中主体地位丧失的社会现实和她们受到压迫的根本原因。第四章阐释男主人公钮兰·阿切尔在男权意识根深蒂固的社会中虚伪的女性意识和他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第五章主要阐述华顿的叙事手法。华顿设置钮兰·阿切尔作为故事的叙述意识中心,使读者看到女性在资本主义男权社会所受的压迫。通过对男性化话语的模仿,华顿揭示了掩盖在男权话语背后女性发出的反抗之声。第六章得出结论,女性在心理上和经济上完完全全地依赖于男性并且屈从于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因为她们受到了男权意识和资本主义规范的双重压迫和束缚。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female writers in the 20 th century, Edith Wharton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21 for her masterpiece the Age of innocence. In this work, Wharton depicts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three protagonists of New York's upper clas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Mrs. Ellen Olenska, May Welland and Nolan Archer. As a female writer, Wharton portrays many vivid female characters, who, as victims of social tradition, fall into complica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relation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fou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individual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feminism.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on the one hand, women were oppressed by men in their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freedom, and had to submit to the norms and norms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women suffered double persecution of patriarchal social ideology and capitalist interests, and gradually became victims of capitalist patriarchal social system. Therefore, women completely lost their right to speak.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Edith Wharton and h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expound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Marxist feminist theory and Spivak's feminist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loss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two heroines Mrs. Ellen Olenska and May Welland in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and the root causes of their oppression. Chapter four explains the hypocritical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he hero Bulan Archer in the society with deep-rooted patriarchal consciousness and his patriarchal ideology.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Wharton's narrative technique. Wharton set up Nolan Archer as the center of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for readers to see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capitalist society. Through the imitation of the masculine discourse, Wharton reveals the voice of female revolt hidden behind the male-dominated discourse.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at women are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men and submit to the ideology of patriarchal society because they are oppressed and restrained by both patriarchal consciousness and capitalist norms.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静;;《女性主义神学景观》述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赵娅婷;;刘索拉小说中的女性主义[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3 其马;韩亚;思佳;简竹;方宁;;思想碎片[J];读者(原创版);2008年04期
4 于志学;;丽塔·达夫诗歌的女权主义视角探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5 陈洁;;《喜福会》和《黄色壁纸》的女权主义解读[J];华章;2011年15期
6 孙悦;;伊迪丝·华顿小说《纯真年代》中的对比现象[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刘岳勤;;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博弈——解读华顿夫人《纯真年代》中主要人物角色的心路历程[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8 王化宝;;希拉里:“披着羊皮的父权主义者”[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8期
9 王蔺茜;;中国女性主义美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10 沈泓;;《马戏团之夜》对“虚”与“实”的解构和建构[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雅琼;;男性传统被解构了吗——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中的女人们[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苗鑫;;女权弱势、男权霸权的历史博弈—从海迪.哈特曼的“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啼笑姻缘”谈起[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董娅;;《纯真年代》中的变化基调初探——从其复调因素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马群英;;卡萝尔:小镇中的“新女性”——从女权主义角度读《大街》[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阎纯德;;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8 刘坤坤;;翻译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探索[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棉月;;贵州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与自我保护意识[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女权主义是幻想吗[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田世锭;吉梅内斯:女权主义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柘思 整理;女权主义的理论关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胡杨;家装兴起“女权主义”[N];中国妇女报;2010年
5 郑肃;曼妮芬“能量女人”带动“女权主义”[N];中国纺织报;2011年
6 克莱尔·摩塞斯;全球女权主义是可能的吗?[N];中国妇女报;2003年
7 胡平;深刻的体验 美丽的表达[N];文艺报;2003年
8 孟鑫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马克思异化理论是理解女性从属问题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一筠;女权主义”并非不要家庭[N];健康时报;2003年
10 庄锡华;女权主义的困窘[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冬;生育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美华;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D];厦门大学;2004年
5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王晓焰;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杨建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潘薇;剧场里的毕加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莹;《纯真年代》的马克思女权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西北大学;2002年
3 刘霞;对女性解放本质的疑问——解读邱吉尔《九重天》和《上等女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4 高芳;白浪中的紫罗兰[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兵;让自由展翅高飞——论艾瑞卡·琼的小说《怕飞》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04年
6 高丽萍;传统祭坛上的牺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冯媛媛;翻译中的性别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吉丽娜;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9 宋彦;威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倾向在《啊!拓荒者》中的体现[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邵江宁;解读女权主义在后维多利亚至爱德华时期英国女性作家儿童文学中的体现[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2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8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