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奥斯特《玻璃城》的语言与主体性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8-06-16 02:41

  本文选题:保罗·奥斯特 + 《玻璃城》 ; 参考:《外国文学》2013年02期


【摘要】: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the linguistic turn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established the Noumenon status of language, and some theorists explored the truth of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In his novel Glass City, Ost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illman case by the writer Quinn and the evolution of his identi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language is a transparent representation tool, and man is an absolute rational subject; language is an independent Noumenon, subjectivity is a language construction; language is a signifier game with no definite meaning. Subjectivity no longer exists. Oster vividly interprets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subjectivity i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小说研究”(12YJC752018) 武汉科技大学青年项目“后现代零度写作模式研究:以奥斯特小说为例”(2012XZ035)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6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小丰,王德庆;话语主体性个案分析——《达罗卫夫人》的语言个体性解读[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2 七一初;;试析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01期

3 蒋道超;;理性的无奈 主体的虚构——再谈《路的尽头》中的主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4 杜铖;;从拉康主体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问题[J];学理论;2009年27期

5 黄楚;;福柯及其文学理论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6 何庆华;黄运亭;;七面纱下欲望主体的觉醒与重建——论莎乐美的反叛与超越[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腾;;论《挪威的森林》的后现代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7期

8 姜小卫;;铭写在身体上的时间和记忆:《身体艺术家》[J];国外文学;2011年02期

9 洪永平;;现代文艺观念与文艺主体性[J];戏剧文学;1987年04期

10 潘利锋;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成军;;约翰·阿什贝利诗歌简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孙汉云;;《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语言文体特色[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吕洪灵;;《黑暗的心》:从叙述结构至语言与现实的关系[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欧阳江河;;对话中的自我与“那个人”——关于中日诗人对话的形而上笔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5 户晓辉;;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6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唐晓渡;;不仅面对面,而且心对心[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8 蔡亮;;思伊阿古之所思——析“think”一词在伊阿古语言中的使用[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9 蔡宏;;从正冈子规的“写生”重新认识俳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林精华;;1990年代以来的俄国文学发展与俄语变化关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志宙;让语言自己说话,我紧随其后[N];南方周末;2005年

2 布谷;彼得·梅尔与普罗旺斯[N];中国邮政报;2007年

3 [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原汁原味品莎翁[N];光明日报;2004年

4 邹波 文;沉默的少数[N];经济观察报;2004年

5 风端;托尔金:从两个世界创造《魔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6 周江 书评人;“朋克族”的笑脸[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刘培红;缘自追寻中的氛围[N];文艺报;2004年

8 康慨;爱尔兰家庭秘史赢得布克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祁建;在海外写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10 任一鸣;后殖民文学:在世界游荡的幽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喜荣;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性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曾雪梅;论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对现实和主体性的颠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6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娜;寻找自我[D];吉林大学;2005年

2 郑霄雁;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D];吉林大学;2005年

3 马淑君;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玫;颠覆后的新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胡长玉;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6 郭海霞;打破沉默及建立女性主体:解决迈克辛·洪·金斯顿的《女勇士》和艾米·谭的《灶爷娘子》中矛盾之方法[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7 杨武遒;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后现代语言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蒋欣欣;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D];湘潭大学;2003年

9 王媛媛;高莱特:一种感性世界的写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荆晶;清教伦理视角下的《鲁滨孙漂流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4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24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