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者,作者》中主体与他者间的互凝视
本文选题:戴维·洛奇 + 《作者 ; 参考:《当代外国文学》2014年02期
【摘要】: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关注。在该小说中,洛奇一反以往杂糅式叙事风格,在复兴传统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同时,以极强的作家主体意识,隐性对位地呈现众叙述者间的互凝视,分析亨利·詹姆斯凝视他者与"被他者凝视"的微妙心理,进而诠释消费文化语域下作者主体性的诉求。由此洛奇试图在小说可然世界中寻找作者的自我坐标,以消弭作家主体性日趋消逝的焦灼,缓解多元化社会中个体人的社会身份焦虑。因此通过研析小说中各主体在建构自我过程中所实施、遭遇的他者凝视,及这些凝视所形成的开放性他者凝视之链,可以清楚看到洛奇尝试构建新凝视话语模式的努力,深刻洞悉他对作家主体性的认知与诉求,并识解其对多元化社会他者语境下个体的自我定位。
[Abstract]:David Lodge's author,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this novel, Rocky,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hybrid narrative style, revives the traditional omnipotent narrative angle of omni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presents the mutual gaze of the narrators with a strong write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cessive oppo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tle psychology of Henry James' gazing at the other and being gazed at by the other, and then interprets the demands of the author'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register of consumer culture. Thus Rocky tries to find the author's self-coordinate in the fictional worl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anxiety of the writer's subjectivity and relieve the social identity anxiety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pluralistic society. Therefore, by analyz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ncounter of other gaze in the process of self-construction, and the chain of open other gaze formed by these gazes, it is clear that Rocky's efforts to construct a new pattern of gazing discourse can be clearly seen. He has a deep insight into his cognition and pursuit of the writer's subjectivity, and understands his self-orientation to the individual in the context of the other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编号:10YJCZH1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琼;多重关系的再诠释——戴维·洛奇新作《作者,作者》[J];外国文学;2005年02期
2 陈榕;;为亨利·詹姆斯的心灵画像——读《大师》与《作者,作者》[J];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3 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 他者[J];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4 梁钫;;从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评戴维·洛奇小说《作者,作者》[J];学术交流;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郝朝帅;;犬儒年代的尴尬英雄——由电影《硬汉2》说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宇文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林雪原;;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政治教化功能的转变与提升[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韩振江;;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三阶段”[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7 洪晓楠;韩振江;;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8 刘成才;;失语的“大他者”——论“十七年”文学中的上海书写[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朱羽;;审美形式与政治化策略──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起[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3期
10 季广茂;现状·生长·期待——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干成俊;;意识形态辩证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陈涯倩;;试从他者与身体的关系考察古希腊伦理共同体的产生与覆灭——以克尔凯郭尔基督教生存论思想为出发点[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4 白春雨;;商品经济与道德滑坡——一种拜物教视角的解读[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茜;;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浅析[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蔡萌;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吴佳娣;戴维·洛奇在中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世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安晓东;大众传媒时代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8 韦光;东西的文学世界:人性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炯;马克思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肖广鹏;论汤亭亭小说中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叠合认同与建构策略[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琼;多重关系的再诠释——戴维·洛奇新作《作者,作者》[J];外国文学;2005年02期
2 曾艳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以三部小说为例[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3 王丽莉;;新历史主义的又一实践——评格林布拉特的新作《尘世间的莎士比亚》[J];外国文学;2006年05期
4 萧萍;;亨利·詹姆斯的灵魂画像——评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5期
5 罗贻荣;元小说与小说传统之间——评戴维·洛奇的《换位》[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4期
6 钟鸣;英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探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7 张和龙;戴维·洛奇小说批评理论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丽;真实记录与政治表达——肯·洛奇的电影世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江年;美国著名大气科学家洛奇逝世[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3 张文芝;一篇蕴涵丰富的哈尼族爱情史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J];云南档案;2003年06期
4 刘威;三部巨片的诞生[J];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02期
5 杨明亮;史泰龙的惨重代价[J];中华武术;1995年02期
6 司马小兰;《面包与玫瑰》[J];世界电影;2002年02期
7 罗贻荣;元小说与小说传统之间——评戴维·洛奇的《换位》[J];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04期
8 张和龙;戴维·洛奇小说批评理论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唐玉清;生活在此处——论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偶然性[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10 相杰;意甲七雄[J];当代体育;2004年3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艾晶;;在展陈设计中如何选用合适光源保护文物[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彭觥;;论循环经济与矿山地质学[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韦子;我思故我富[N];中国质量报;2003年
2 陈支农;鲍洛奇:要提高产品的心理价格[N];经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素艳 李宇;天开海岳蓄势飞[N];秦皇岛日报;2005年
4 童燕萍;看得见的希望[N];文艺报;2000年
5 若华;下一次金融危机不会发生在亚洲[N];金融时报;2000年
6 童燕萍;文化的对立与对话[N];文艺报;2003年
7 中国贸促会驻英国代表处;BBC欲出售其环球分部[N];中国贸易报;2004年
8 史晓陵;水晶光纤照明系统[N];中国建材报;2000年
9 董宝瑞 杨小涟;昌黎葡萄酒庄园成游览胜地[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记者 董映璧;乌克兰评出十名最著名科学家[N];科技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欧荣;戴维·洛奇作品中的“危机”母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靖辉;洛奇实验小说中的追寻母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宋艳芳;戴维·洛奇的理论化小说—洛奇《三部曲》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吴红光;论戴维·洛奇小说的喜剧性及雅俗共赏特征[D];南昌大学;2006年
4 丁兆国;戏拟与复调的寓意[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晓明;《小世界》的解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雪;总统与国会外交权之争—从威尔逊与洛奇说起[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6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2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