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的挽歌——《奥勃洛摩夫的梦》的解析
本文选题:俄国 + 奥勃洛摩夫的梦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奥勃洛摩夫的梦》是《奥勃洛摩夫》中重要一章,冈察洛夫在这一章中从时空维度以梦的形式选取典型场景、典型环境,描写了奥勃洛摩夫卡人们的生存生活状况,从而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在"穷乡僻壤"和"昏昏欲睡"的生活中被熏染、养成的过程,通过梦境描绘了农奴宗法制下沉闷、停滞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形成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表明了作者对农奴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Abstract]:The Dream of Obromov is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Obromov, in which Gangcharov selects typical scenes and typical environments from the 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to describ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of Obromovka. Thus revealed that "Obromov character" in the "backcountry" and "drowsiness" in the life of the edifica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dream depicts the serf system under the dull, stagnant picture of life, It deeply reveal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Obromov's character and the author's criticism and negation of serfdom.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大学外语部;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冈察洛夫小说创作思想与艺术技巧研究”(项目编号:L12DWW006)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冈察洛夫小说创作艺术技巧研究”(项目编号:2013lslktwx-02)阶段成果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海波,宋瑞芝;困境中的爱恋、执著与孤独——十九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爱国情结”[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艾进;科学的论断——为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七十周年而写[J];思想战线;1980年06期
3 甘雨泽;巴扎罗夫形象浅论[J];求是学刊;1983年06期
4 沈湛华;《外国文学(下)》学习提要(一)[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1年01期
5 车成安;论俄国象征派的批评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5期
6 温哲仙;世界比较文学格局中的俄国学派[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8年02期
7 吴泽霖;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8 王学;;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的自然观[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3期
9 王忠淇;古典文学教学要贯彻分析批判、古为今用的精神[J];外语教学与研究;1965年01期
10 白照芹;论《战争与和平》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康澄;;两位俄国天才女诗人折射出的“白银时代”诗歌光芒[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黄书泉;;不朽的“时文”——重读别林斯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马卫红;;整个世界源自于美——费特自然抒情诗的诗性特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细梅;;俄吽褂镂难г谔ㄍ錥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宜丹;;普宁:新世界里的孤岛君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端传妹;;《洛丽塔》:多棱镜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8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王峰;;失乐园与复乐园——列·托尔斯泰精神历险的一种注解[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傅腾霄;;《安娜·卡列尼娜》与“俄国革命的镜子”——学习列宁论托尔斯泰札记[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建德;阅读文学的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黑龙江大学 金亚娜;对撰写俄国文学通史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于国君;来自俄国的《超女》与《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李正荣;谁是《死魂灵》中的死魂灵?[N];学习时报;2004年
5 李正荣;罪恶的贵族怎样才能“复活”?[N];学习时报;2004年
6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林精华;俄国白银时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王树福;从普希金到契诃夫:俄国民族戏剧的世纪转型[N];文艺报;2011年
9 林精华 (文学博士);“布克奖”改写俄国文学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南野;天鹅的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玉敏;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必然性[D];吉林大学;2004年
2 桂荣;从《多余人》到《新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苗苗;屠格涅夫及其创作中的贵族情结[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梁宝平;论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与虚无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付传霖;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燕红;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无产阶级而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曹琦;谁是真正的罪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沈云霞;普希金自由思想论[D];湘潭大学;2002年
9 袁顺芝;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28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2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