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日本江户汉诗评价基准与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18-06-27 19:20

  本文选题:日本汉诗 + 和臭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江户时代的汉诗是日本"汉学"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对这一时期日本汉诗的评价,日本经历了从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的"和臭"到树立中日相对化的"和习"的评价坐标的变迁。然而"和臭"与"和习"仍旧是以中国/日本或者外部/内部的二元对立为基准的评价方式,而取而代之的突出日本自身优越性的"和秀"观念,不仅意味着日本自身的"文化自觉",也代表着日本文学中一种新的评价基准的树立。只有重新审视江户时代日本文人创作的汉诗以及当时日本文人的文学评论复现日本文学中中日文化融合的现象,才能理清日本文人对日本汉诗乃至整个汉学的评价观念的历史演变,昭示江户时代日本"汉学"逐渐脱离中国文化影响,走向文化自觉的内在脉络。
[Abstract]:The Han poetry in the Edo er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Japanese "Sinology". For the evaluation of Japanese Chinese poetry in this period, Japan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 of the "and Xi" of "and Xi", which is centered on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d Xi" of China and Japan. However, the "and the stink" and "practice" are still two yuan of China / Japan or external / internal. The concept of "and show", which stands for the superiority of Japan, not only implies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Japan itself, but also represents a new standard of evaluation in Japanese literature. It is only a reexamination of the Han poems written by Japanese literati in the Edo era and the literary review of Japanese literati at that time. The phenomenon of Sino Japanese cultural fusion in Japanese literature can clarif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Japanese literati's evaluation concept of Japanese Han poetry and even the whole Han Chinese, and show that the Japanese "Sinology" gradually divorc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ent to the inner context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Edo era.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分类号】:I313.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贤林;;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范松义;;清代岭南与岭外词人交流考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京钰;;试论五山句题的新特点——以典出杜甫《夜宴左氏庄》句题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4 陈曙雯;;《国朝常州骈体文录》的纂辑及其文学史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5 赵玉兰;;越南《李—陈诗文》与佛教文化[J];东南亚研究;2006年04期

6 袁志成;;论近代湖湘词学流派的形成因素——以地理、阶层为中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5期

7 赵海涛;;浅论鸭长明的隐者境界——以《方丈记》为中心[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2期

8 刘维芳;;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巨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5期

9 袁志成;;近代湖湘词人地理、阶层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徐雁平;;诂经精舍:从阮元到俞樾[J];古典文献研究;2007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马丽敏;俞樾文学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孟洋;清代纳兰词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徐健顺;《三国史记》的文学价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许隽超;黄仲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卫星;张景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4 姜黎黎;论李慈铭的文献学成就[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金宏;唐宋与新罗和高丽僧诗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刘向辉;《刘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夏文婕;范钟年谱[D];苏州大学;2011年

8 吴国慧;朱琦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赵海涛;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杜永梅;两汉之际的史学[D];内蒙古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歌东;日本汉诗鉴赏(4)[J];陕西教育;1994年05期

2 ;《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年00期

3 马歌东;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之受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孟昭毅;日本汉诗及其汉魂[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5 李寅生;简论日本汉诗的艺术特色[J];日本研究;1999年01期

6 ;信息[J];中华诗词;2005年12期

7 张寅彭;;《樱花馆日本诗话》书后[J];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06期

8 夏晓虹;日本汉诗中的甲午战争[J];读书;1999年11期

9 佐藤利行;赵建红;;正冈子规的汉诗[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年01期

10 卢盛江;《文镜秘府论》对属论与日本汉诗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赵敏俐;当代中国的日本汉诗研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雨平;日本汉诗研究新论[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柏闯;比较视域下的日本汉诗“风雅”溯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卓识;“平家物姙”における日本o"奿[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姚国静;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王丽;《怀风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75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75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