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同性恋文学及其理论构建
本文选题:女同性恋 + 文学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糅杂了性学、心理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学中的相关成份,不以传统的"正常"和"异常"来划分异性恋和同性恋,对传统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虽然还不完善,但是为解读人类这一客观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文学作为人类本性和历史的记录也为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沃土。女同性恋书写和其理论构建的历史证明,女同性恋是人性表征的一客观现象,不是对性和性别的医学解读。女同性恋文学承载着女同性恋作家长期艰难的思考和探索,不同的女同性恋作家表征着不同的女同性恋内涵。女同性恋文学值得研究,因为女同性恋作家在"她者"的倾诉中揭开了女同性恋存在的事实和其艰难困境,颠覆了人类性别两分的窠臼,诉求着女同性恋者的权利,为剖析人类"性"的多元复杂本质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索空间。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lesbian theory is mixed with sex, psychology, sociology, feminism,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al "normal" and "abnormal" are not used to distinguish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libido, though not perfec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objective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 Literature, as a record of human nature and history, provides fertile grou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esbian theory. The history of lesbian writing and it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proves that lesbian is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of human nature, not a medical interpretation of sex and gender. Lesbian literature carries long and hard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lesbian writers, and different lesbian writers represent different lesbian connotations. Lesbianism literature is worth studying, because lesbian writers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lesbians and their difficult plight in the "the other", overturn the dichotomy of human gender, and claim the rights of lesbians. It provides a wider space for thinking about the complex nature of human nature.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萍;超越异性主义 摆脱男权枷锁——当代澳大利亚妇女同性恋小说述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糊涂帐[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3期
3 王小航;;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邓阿宁;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万禺;;论《荆棘之城》中同性爱的力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6 季文君;;二十世纪后半期当代背景的英国言情小说的流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7 海维谅;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的初期文学[J];阿拉伯世界;1994年04期
8 张劲松;文学·期刊·市场[J];理论与创作;1994年01期
9 魏金声;萨特的“介入文学”与存在主义[J];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10 徐新;以色列文学漫谈[J];译林;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建清;;冷战后时期的文学与“文明的冲突”[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吕斌;;“大眼”苍蝇所看到的——试析新感觉派文学的奠基之作《苍蝇》[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王晓燕;;“延存”的艺术:论加拿大英语小说主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刘清荣;;《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包丽丽;;《紫颜色》的色彩象征体系[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赵仲明;;二叶亭四迷和《浮云》[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7 冯羽;;渡边文学三议[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8 西川;;关于中日2006诗歌对话的一点感想[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9 黄书泉;;不朽的“时文”——重读别林斯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魏建;;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贤桂;西方经典诗文在当代中国何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曾艳兵;西方的文学经典并非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昌珂;永远不能忘记的记忆[N];文艺报;2005年
4 吕绍宗;《萨佐诺夫风》与喜剧摹仿体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胡军;我们是作家 我们在东亚[N];文艺报;2008年
6 魏霞;映照法兰西文学天空的十道光芒[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王胡;理查德和茱迪“把读者当傻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记者 吴轶群;中外作家南湖边对话文学[N];嘉兴日报;2005年
9 苏童;一生的文学珍藏[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刘瑞华;财富的文学:一种文化经济学的见解[N];南方周末;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振中;追求和谐的完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8 申宜f,
本文编号:2075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7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