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小说“苦难叙事”的文艺美学价值
本文选题:谭恩美 + 苦难叙事 ; 参考:《中州学刊》2013年04期
【摘要】:"苦难叙事"已成为当下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给读者呈现了诸多苦难的历史画卷。作家尝试以"苦难叙事"为视点,借助创伤理论,通过文本中多侧面反映的生存苦难和精神苦难,揭示隐藏在苦难叙述中人物的个性因素、苦难的时代属性和意识形态特性,以及苦难的悲剧性美学意义,进而探寻作家苦难创作的终极意义,透视全球化语境下美籍华裔作家的创作经验,以及对自我、生命、社会等问题的文学关注,多方位彰显了"苦难叙事"类小说的文艺美学价值。
[Abstract]:Narration of suffering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in literary circles. Amy Tan, a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presents readers with a lot of painful historical pictures.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trauma, the writer tries to reveal the personality factors of the characters hidden in the suffering narr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ffering, through the existence suffering and spiritual suffering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in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suffering narration". And the tragic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suffering, and then explore the ultimate significance of writers' suffering creation, perspective on the creation experience of Chinese-American writer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self, life, society, and so on. It show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ovels of suffering narration in many aspects.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远煌;;关于死刑是非问题的沉思[J];刑法论丛;2007年02期
2 张远煌;;死刑特殊威慑力之辨伪——以实证分析为视角[J];刑法论丛;2008年01期
3 王德庆;海明威小说悲剧艺术初探[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4 郭瑶琴;面具背后的历史之光——森子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探析[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5 贾开吉;女性命运的悲剧史诗——析张宇小说《疼痛与抚摸》[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6 陈瑜明;劳伦斯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保罗[J];莆田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夏海玲;夏海娟;;从多维视角解读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笔下的女性形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8 阎伟;欲望及其表达方式——论司汤达《意大利遗事》中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钱丽丽;;中国的厄勒克特拉——许小寒[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戴峰;;论元代戏曲中的政治伦理观念[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浏;;论晚唐咏史诗的炼事与炼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孙飞飞;;The only way to transcend is death——On the doomed death of Roderick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靳雪梅;;社会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眉;;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与特色——兼谈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10 杨木高;杨建伟;;绽放的凤仙花——一例冲动型人格障碍罪犯的案例分析报告[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9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慧君;论阿来长篇小说的悲剧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彭龙富;人性的限制与突围[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爱敏;论谭恩美新作《接骨师的女儿》中的母女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谭岸青;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谭岸青;论谭恩美小说中华裔女儿的声音[J];名作欣赏;2005年14期
4 杨洁;;接受理论视阈下的谭恩美作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鲁娅辉;;“伪中国”还是真小说——《通灵女孩》的元小说叙事探究[J];小说评论;2009年S2期
6 李力超;;从女性批评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J];时代文学;2010年03期
7 彭家海;王玫;;从灶神之妻到无忧女神——解读谭恩美成长小说《灶神之妻》[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夏季风;;汤婷婷和谭恩美[J];作家;2000年05期
9 陈蕾蕾;透析谭恩美《灵感女孩》中的迷信现象[J];国外文学;2002年04期
10 胡亚敏;留恋·排斥·融合——论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彭思嘉;;逃避与追寻——论厄普代克《兔子,跑吧》之“跑”的双重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古榕;谭恩美的喜与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李侠;《接骨师的女儿》[N];文艺报;2002年
3 张琼(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美籍华裔女作家·另一种中国想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美国]沈宁;谎言与真话[N];文学报;2006年
5 士曾;谭恩美笔下的灵异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翻译乎?改写乎?“译写”模式惹争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陟;将闹剧进行到底[N];文艺报;2007年
8 张晓晖;她们期待突破种族和历史的框定[N];文艺报;2006年
9 张子清;我观“华裔美国文学”[N];文汇报;2007年
10 石扬邋史国强;美籍华裔作家:从边缘融入主流[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玉红;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3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6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7 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沙沙;谭恩美《拯救溺水鱼》里的游客凝视与霸权心态[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帆;从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沙莎;中国饮食文化在《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中建构的第三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潇;身份的探寻[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谭岸青;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年
7 王丹红;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对谭恩美作品中母女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玲;文化身份的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艳辉;谭恩美文化身份建构的矛盾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81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8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