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概念整合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30 04:18

  本文选题:认知诗学 + 概念整合理论 ; 参考:《外国语文》2013年03期


【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很多对其的研究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出发点,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点和面的整合,通过网络认知空间的构建,小说的主题意义最终得到充分的解读。
[Abstract]:The White Elephant Mountains is one of Hemingway's classic short stories written by the great novelist Hemingway in the 20th century. Many researches on it take symbolism and metapho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t is a new attempt to use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o interpret the novel.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oints and surfac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ognitive spac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finally fully interpreted.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2 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芝磊;;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相声“包袱”手法在幽默言语中的意义构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唐国平;李斐;;攀枝花专有名词的模因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6 雷冬平;胡丽珍;;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陈景元;;现代汉语评价的跨域表达[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8 黄秋林;;言语幽默解读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杨欢;夏日光;;洋为中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尝试——以陆游《钗头凤》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刘红妮;;“枕边风”的语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毅琼;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黎畅;英语智力谜语修辞解读中的隐喻认知[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闫璐璐;多义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素玲;矛盾修饰法的认知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9 贺欣欣;英汉新词语的认知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马牛平;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双关幽默[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沈家煊;;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J];语言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溶;海明威《老人与海》创作史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谭江玲;是“迷惘”,还是“奋进”?——读海明威作品所想到的[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3 郑长发;海明威《A DAY’S WAIT》的艺术特点[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4 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5 卢岚;;海明威,以人生灌溉作品[J];作家;2007年11期

6 荒原;;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有多美[J];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02期

7 刘中民;;打不败的失败者——试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8 菲力甫·扬;曹炜;;简论欧纳斯特·海明威的创作[J];云梦学刊;1984年Z1期

9 戎林海;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兼论海明威的人生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10 石枚;“第四届国际海明威讨论会”在波士顿举行[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方智敏;;危机与幻灭 孤独与畸变——评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梅;;进入天堂的凯歌——《允准上天堂的运动员之狂喜》[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从文化物质主义角度解读海明威的创作主题[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洁尘;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王问生;“世界上最适合作家创作的城市”[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任井、凯梅;第10届海明威国际会议在意大利举行[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朱晓剑;相约萨马拉[N];青岛日报;2006年

7 于凤川;古美共同保护海明威作品文献[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邹波 文;沉默的少数[N];经济观察报;2004年

9 宋惠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N];学习时报;2011年

10 林一安;调制异国情趣的笔墨[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7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5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果;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华;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对生命与死亡主题的不断探讨[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84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84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