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小说到新诗:文学的审美维度

发布时间:2018-07-10 08:02

  本文选题:浪漫主义诗人 + 夏洛蒂·勃朗特 ; 参考:《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12期


【摘要】:正小说这种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才升入文学正殿的文类,曾是蹲在文学共和国的街角处的"贱民"。在欧洲,当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甚嚣尘上之时,不仅"诗人"自我赋予了一种"神性",甚至连"诗"这个词也变成"超凡脱俗的、心灵的、优美的、高贵的"等词的同义词,与"散文"相对——后者意味着"无趣的、现实的、丑陋的、笨重的、经济或商业的",等等。受此影响,夏洛蒂·勃朗特在文学学徒期曾梦想成为一个像柯勒律治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她最终以"散文"、《简·爱》
[Abstract]:This kind of literature, which entered the literary hall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was once a "untouchable" squatting on the corner of the literary republic. In Europe,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when romanticism was rampant, not only did the "poet" endow himself with a "divinity," even the word "poem" became "transcendent, spiritual, beautiful," A synonym for nobleness, as opposed to prose, which means "boring, realistic, ugly, bulky, economic or commercial," and so on. Influenced by this, Charlotte Bronte dreamed of becoming a romantic poet like Coleridge in her literary apprenticeship, but she ended up in prose, Jane Ey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昊;;状写为诗而生的人——读傅修延《济慈评传》[J];创作评谭;2009年03期

2 杨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论述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钟峻;;从“朦胧”到“觉醒”——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态意识的哲学意蕴[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刘治良;济慈诗中独特的“感觉”形象[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5 李梦凡;;沉默与真实的永恒之美——济慈的《希腊古瓮颂》[J];时代人物;2008年04期

6 王蜜蜜;乔玉;;约翰·济慈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格(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3期

7 刘丽景;;《西风颂》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8 关海霞;胡彦彦;;《希腊古瓮颂》赏析[J];长城;2009年04期

9 熊丽泓;;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诗论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3年30期

10 刘向红,唐湘从;三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赏析(英文)[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2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A];郭沫若研究(第四辑)[C];1988年

3 胡志毅;;郭沫若的审美观与楚文化[A];郭沫若研究(第七辑)[C];1989年

4 胡志毅;;郭沫若的审美观与楚文化[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骏骥;郭沫若从浪漫主义诗人到革命先驱[N];北京日报;2001年

2 刘涛;济慈:我们的同时代人[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张金言;浪漫主义的不同定义(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张哲 编译;研究披露济慈或借鸦片寻找灵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李易之;“海盗”是一种精神[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丁燕卿;约翰·济慈[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舒;基于西方思维模式的东方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铃;约翰·济慈颂歌中的两个世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杨善根;大地之诗永不止:济慈自然诗歌的生态审美[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卢t熷,

本文编号:2112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12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b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