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象诗派对闻一多的影响表现
本文选题:意象诗派 + 闻一多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摘要】:美国意象诗派对闻一多的影响有两大表现:一是欲在国内引领文学潮流形成流派,二是创作很多色彩浓丽的意象之诗。但他对意象派诗激情澎拜时,并不全盘西化,而认为若强调真艺术,便是国家艺术而绝无例外。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中西结合是闻一多诗之创作的总体战略,三美则是他诗之创作的具体实践。这样,闻一多就于1928年出版了不仅代表他,而且也代表中国现代新诗成就的《死水》诗集。虽然这部作品不像在美时那样注重色彩表现出喷薄状态,但是色彩内敛其中的特点却依然鲜明。尤其内中诗篇意象的浓丽繁密,字句的凝练,结构的严密,思想的深邃,更兼之其虽为自由的格律诗亦有象征表现手法,这就不能不承认其为中国典型的新诗集大成者。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imagery poetry party Wen Yiduo has two major manifestations: one is to lead the literary trend to form a school in China, the other is to create a lot of colorful imagery poetry. But when he was passionate about imagist poetry, he did not completely westernize it, but thought that if he emphasized the true art, it would be the national art without excep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s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creation of Wen Yiduo's poems, while the three beauties are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his poetry creation. Thus, in 1928, Wen Yiduo published an anthology of Dead Water, which not only represented him, but also represented the achievement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lthough this work does not pay as much attention to color as it does in beauty,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still bright. In particular, the images in the poems are rich and dense,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are condensed, the structure is tight, the thought is deep, and even though it is a free rhythmic poem, it also has symbolic expression methods, so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it is a typical Chinese new poem collector.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1YJA751038)
【分类号】:I712.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玉辉;《荒原》中的意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宗蔚;李加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云得煜;论庞德意象主义诗学[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Imagists:the Pioneers of Modern Poetry[J];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2006年01期
5 陈思宇;;Image与“象”——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比较研究[J];长城;2012年06期
6 苏惠敏;;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黎志敏;;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的意象艺术[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邓程;病句诗与薛蟠体——新诗90年代的两种表现[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康梅钧;钟玉卿;;浅论文学意味[J];沧桑;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邱纪军;;意象派的诗学范式转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珂;;幸好新诗坛有郑敏——论郑敏的人品、诗品与文品[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6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8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9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晖;王小波杂文随笔中的“黑色幽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小妹;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家族女性群像[D];西南大学;2011年
6 周婷;闻一多现代诗学中的“变”、“常”融合[D];西南大学;2011年
7 朱丹阳;杜甫节令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冯陶;1917-1927:文学批评的革命[D];西南大学;2011年
9 齐国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文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莉娜;论日本汉学界的唐诗意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治国;闻一多不断发展的新诗理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3期
2 宋曦业;非常的闻一多[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3 孙党伯;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马杰;永远的红烛——闻一多及其诗与画[J];武汉文史资料;1999年10期
5 李凌;闻一多的爱国诗和他的爱国心[J];当代思潮;2000年03期
6 ;《闻一多与饶孟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王小林;闻一多与美国文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李文平;抗战时期闻一多的学者生存方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薇;论闻一多诗歌实践的局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10 张园;寓传统于当下的诗学对话——“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耀东;;论闻一多的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殿祥;;“杀蠹的芸香”:闻一多国学研究的思想价值取向——闻一多国学研究经典的当代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江锡铨;;闻一多与中国新诗浪漫主义片论(摘要)[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胡绍华;;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珂;;论英诗诗体对闻一多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蓝棣之;;论新月派诗歌的思想特征[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8 西渡;;重围中的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与新诗关系的一种观察[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叶橹;;形式与意味[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开晋;;深秋里的春花——读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喜璋;解读一个真实的闻一多[N];江淮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孙小荔;记忆中的闻一多先生[N];云南政协报;2005年
3 罗先友;闻一多留给今天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1年
4 王泽龙 王雪松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闻一多的诗歌节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闻黎明;闻一多与“诗经学”研究[N];团结报;2011年
6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 刘殿祥;杀蠹的芸香[N];光明日报;2011年
7 理柏资深研究分析员 Andrew Clark;基金规模大小会影响表现吗?[N];证券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饶邦安;“非抗战结束 不出国门一步”[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刘一平;他“偶然”成了演讲学开拓者[N];深圳特区报;2004年
10 李森 作者为著名作家,,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傅斯年与“一二·一”[N];云南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欣;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3 王海远;中日《楚辞》研究及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入云;问题史: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虎峰;养老金生产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叶罕云;闻一多的楚辞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大远;闻一多国家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姚亮;论闻一多诗歌中的“死亡”书写[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郭晶;闻一多文学与学术思想中的民族话语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4 周婷;闻一多现代诗学中的“变”、“常”融合[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遥;闻一多新诗理论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6 黄丽娜;闻一多诗歌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秋芸;闻一多和谐诗学观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敏;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琦;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姚文晗;闻一多“大循环”文学史观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14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1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