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尔赫斯元小说的写作策略和类型
本文选题:博尔赫斯 + 元小说 ; 参考:《学术研究》2013年10期
【摘要】:博尔赫斯的元小说既有暴露作家自我意识和创作自省的元小说共性,也有突出的个性和独创性,是元小说中的异类。其独创性表现之一,是综合使用各种互文手段及后退式思维逻辑,以加强对于作家自我意识的提炼和挖掘,把元小说转变成一种立体化艺术。其独创性表现之二,是形成多个层级与类型,并在文学史上首创书评小说这一元小说变种。书评小说凭借文体含混和对论文形态的盗用,打破了一般元小说中虚构与反虚构的平衡,最大限度地远离了模仿性叙事,强化了作家的文学自省,把元小说艺术推向了以假乱真的极致。
[Abstract]:Borges' metafiction not only exposes the writer's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generality of the metafiction, but also has the outstanding individuality and originality, which is the heterogeneity in the metafiction. One of its original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intertextuality means and backward thinking logic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xtraction and excavation of the writer's self-consciousness and to transform the metafiction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art. The second is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levels and types, and the first metafiction variant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book review novel breaks the balance between fiction and anti-fiction in general metafiction by means of its ambiguous style and embezzlement of the form of paper. It is far away from imitative narration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strengthens the writer's literary introspection. The art of metafiction has been pushed to the extreme of falsehood and truth.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尔赫斯精神”(09K-07)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博尔赫斯研究”(12YJA7520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83.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皋于厚;小说戏剧化的两种形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孟文博;小说文体的变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敬文东;从本体论角度看小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周劭馨;;穿行2002年江西小说现场[J];创作评谭;2003年02期
5 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视域中的小说[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6 卢世华,石昌渝;《汉书·艺文志》之“小说”的由来和观念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邱昌员;论唐代豪侠小说与咏侠诗之互动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8 晓华 ,汪政;略论鲁敏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5年05期
9 李曙豪;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新变[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10 路文彬;小说之名:从历史到虚构到迷幻的合法想像[J];文艺争鸣;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保昌;;小说文体:在1985年及其以后[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国平;;论现代城市社会小说的新闻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施津菊;;一种新的小说体式的可能与探讨——兼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语言的唯美表现[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4 祝敏青;;小说辞章编码与解码的界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张荣翼;;词·曲·小说——中国文学中边缘文体的中心化与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6 汪雨涛;;“新女性神话”的缔造——试论冰心五四时期小说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董乃斌;;唐代诗歌散文的小说化倾向——小说文体孕育过程论之一[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陶东风;;暴露叙述行为——中国先锋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之一)[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梅;为当下小说创作把脉[N];文学报;2003年
2 张学昕;近年农村小说的创作[N];文艺报;2001年
3 王晓峰;小说精神与小小说文体现实[N];文艺报;2002年
4 费振钟 姜广平;文学已进入到一种后小说时代[N];泰州日报;2010年
5 徐则臣;小说的边界和故事的黄昏[N];文艺报;2013年
6 张浩文;新时期海南小说异军突起[N];海南日报;2008年
7 黄宇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明清家将小说的“混类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杨扬;《暗示》:一次失败的文体实验[N];文汇报;2002年
9 何弘;小小说文体流变考[N];文艺报;2011年
10 陆贵山;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成果[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2 朱洁;儒家视阈中的越南汉文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4 谢雪花;困顿与寻找[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斌;意义与结构[D];暨南大学;2003年
6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7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8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静宇;王蒙小说与苏俄文学[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刘晓军;明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艳艳;论小说的空白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霄;论世纪之交的“教授小说”现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永芳;小说对话英译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温玉林;文化转型与五四小说的参与[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游育红;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与电影[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刘莹;台湾“悼亡小说”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玲玲;语言学视域下的李锐小说创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徐康;中国当代实验探索小说文化价值批评[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9 田赛男;论梅娘小说的三大主题—情爱、人性与儿童[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卢传才;近十年女作家小说中的情爱与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15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1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