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复调叙事:文体结构与文学话语

发布时间:2018-09-07 20:07
【摘要】:复调叙事理论来自著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theory of polyphonic narration comes from Bakhtin, a famous literary theorist, who holds that language is not an abstract system, it is a kind of sound with ideolog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sounds constitutes "polyphony". Therefore, polyphony is a "mixture of languages that alway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ocial strata." Each expression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class language and exists independently in the dialogue of art. Furthermore, Pap's polyphonic narrative theory also holds that as a literary form, the novel can thoroughly absorb this polyphonic nature, which makes the characters and the audience of the works maintain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nd the two show the relationship of dialogue. Not only that, Bakhtin's polyphonic narrative theory also opens up a new route for the study of novel art. When many critics give up the study of novel, Pasteur's dialogue theor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a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ovel discours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致命的信[J];杉乡文学;2006年09期

2 赵景瑜;无端笑哈哈 不觉泪纷纷——《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续篇[J];名作欣赏;1993年02期

3 佚名;;致命的信[J];青年博览;2006年10期

4 希区柯克;;致命的信[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9年04期

5 顾芳;;伊丽莎白:并非婚姻的反叛者——对《傲慢与偏见》中四位新娘的等待的女性主义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6 黄洁;;《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女性主体意识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徐英春;生活真实与艺术形象的有机融合——读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魏丽英;;论《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的婚姻价值观[J];长城;2009年06期

9 高钰;;通过中国一些爱情人物来看《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10 王晨爽;同是天涯沦落人——伊丽莎白与夏绿蒂形象比较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阿芹;;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江春奋;;转型中的拓荒者[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姚小菡;;《成熟》中的仪式化片断——从成长历程和集体经验看《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和龙;;当代爱尔兰女作家创作管窥[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徐颖果;;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的书信体小说研究[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覃里雯;往事温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2 徐鲁;银顶针的夏天,失去的幸福时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彼岸;一个人的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庄秋水;两版“傲慢” 一点“偏见”[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白玫瑰;真爱无敌[N];中国审计报;2001年

6 黄梅;起居室里的写者简·奥斯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莎士比亚身世密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易晖(文学博士);“掘金时代”的传奇人生[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毛尖;没有曲折就不能幸福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余凤高;为“奥菲莉娅”造像[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韦春晓;理想反派:早期近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理查三世[D];复旦大学;2011年

7 车文丽;隐含作者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爱平;《警察局生涯》中伊丽莎白悲剧的社会历史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传玮;《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的四重对话关系[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张立婷;浅析伊丽莎白·鲍恩作品中的女性身份追寻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王s,

本文编号:2229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29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c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